的考慮,並毫不避諱地說李繼勳按兵不動,自己精兵不足又遭偷襲,才導致幾天前的失敗。
兩天後,竇儀去了虎捷軍右廂大營。然後向東南方滁州去了。
沒兩日,快馬就趕到了壽州,下旨李重進移鎮濠州,李繼勳部向東北塗山方向調動;部署在南部廬州方向的虎捷軍左廂第三到第六軍主力向壽州調動,歸廂都校郭紹節制。
傳旨的竇儀對郭紹說道:“官家說,雖然你並未懈怠,卻讓守軍反攻得逞,難辭其咎!既然立了軍令狀,在諸將跟前也有話說了,官家不是不講情面的人。限期一個月,時間一到,若無進展,郭都使要自縛於君前請罪!”
第一百一十三章 好長的一夢
向東北的大路上,無數計程車卒步行,人馬前不見首後不見尾。李重進坐在馬上,轉頭對李繼勳說道:“我去濠州也好,這下壽州的事就與我無關了,咱們就等著看那郭紹怎麼死!”
李繼勳默不作聲,想起壽州城外的營寨被襲,自己也應該有責任……畢竟那郭紹是來求過自己的。如今想來真是低估了劉仁瞻;要是能料到,自己當然不會為了私人成見拿軍務當兒戲,再說對郭紹也沒太大的成見,就是有點看不起他的本事,他太年輕了。
李繼勳沉吟道:“郭都使的對手是劉仁瞻,讓他去和劉仁瞻較力,確實有點不像話,以大欺小甚也。郭都使也夠黴的。”
他心道:自己也不是劉仁瞻的對手。劉仁瞻雖然是守城佔了便宜,但兵少,南唐軍戰力也不行。
“挖地道、壘土……哎,還敢立軍令狀一個月期限,給他一年期限不知能不能下,這得看壽州城有多少糧。”李重進嘆息道,“我是很想看他怎麼死的,不過咱們在淮水沒撈到半點好處,郭紹在壽州不能逼出南唐的援軍,又要乾等一個月!看揚州那邊……”
說到這裡李重進打住了,他不想提張永德的名字。身邊的李繼勳和趙匡胤據說是結義兄弟,那趙匡胤又是張永德的人……懶得提了。趙匡胤現在能風光,也是靠張永德在高平之戰後賣力替他請功,不然趙匡胤根本沒機會進入皇帝的眼裡;這知遇之恩,加上老部屬的關係,趙匡胤一定是和張永德一個鼻孔出氣。
……
揚州的趙匡胤確實打得很輕鬆。他一臉黑臉成天都帶笑意,有時候臉都快笑爛了。進入淮南後不知為何那麼順利,好像是有上天眷顧一樣,順手起來就非常奔放,常常可以隨性發揮。比如打滁州時,一番煽動後試手,單騎擊落南唐軍主將,竟然就這樣把城破了,簡直和伸手進口袋裡掏東西一般。當然劉仁瞻守的城他是不去的,那是留給傻子打的地方。
最近又立新功,一股兵馬本來是從長江南岸渡江去別的地方,發現揚州陷落,居然想過來攻打揚州。
這種送上門的人馬,趙匡胤當然不放過,一面派人請旨,一面不等回覆就率鐵騎軍出城攻擊。
鐵騎軍經過大規模整頓之後,淘汰了近半的人,又從全國各地選拔精兵悍將補充兵員;數量多達三萬的鐵騎軍,騎兵尤多,非常善戰。趙匡胤率鐵騎軍打南唐軍名不見經傳的一支軍隊,不需要任何戰術,重騎在前無腦衝擊,後軍蜂擁而上殺人便是。擊潰唐兵三萬,一天斬殺萬餘眾……砍菜切瓜似的,南唐軍簡直是送上門的人頭。又是大功一件!
……
但壽州的郭紹就完全相反,他已經不擇手段了,仍然非常艱難。
“你確定這繩子的長度剛到城牆?”郭紹謹慎地問一個士卒。
士卒答道:“沒錯,小的在路上趴了半晚上,凌晨時見城牆上的兵打瞌睡了,這才爬到牆角牽好繩子。”
郭紹就像是囉嗦的婦人一般又問:“繩子牽直了?”士卒答:“直了。”
他低下頭,旁邊有個枯井一樣的黑乎乎的土洞,下面就是地道;不過地道的頭在後面第二道防線內,現在城裡很難發現地道的方位。
而且這樣的地道在城池周圍一共十八條,分散在東、西、南三面二十里的範圍內。李重進走了之後,郭紹下令攻城全部停了,只用投石車攻打城牆,大夥兒成天最重要的事就是挖地道和壘土。
郭紹抬頭看去,遠處的城牆腳下一片火光,濃煙滾滾。許多軍士拿著鏟子正刨土滅火。
有兩座土壘正在趕工,但是非常不順利。在壽州城正面的城牆壘土疊山,顯然無論是敵我都知道周軍想幹嘛……把土堆在牆邊,壘土為山,就能在城牆旁邊形成一個坡道,可以不用藉助任何器械仰攻上去。不過眾將不覺得這個方法能湊效。冒著箭矢、石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