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早在1930年代晚期,法國的作者們就已用“黑色電影”這個術語稱呼《逃犯貝貝》(Pépé le Moko,1936)、《北方旅店》(H�tel du Nord,1938)和《天色破曉》(Le jour se lève,1939)這樣的法國氛圍電影,這個術語成為普遍用語還是要拜一個書系所賜,它專注於把雷蒙德?錢德勒(Raymond Chandler)、大衛?古迪斯(D*id Goodis)、達希爾?哈米特(Dashiell Hammett)、埃德?麥克貝恩(Ed McBain)、霍勒斯?麥科伊(Horace McCoy)和吉姆?湯普森(Jim Thompson)這類美國作家的作品翻譯成法文,他們的很多作品在當時已經(或將)被改編成電影。(使這一譜系更復雜的是,根據維基百科,在1949年,迪阿梅爾還在伽利瑪開創了另一書系“Série Blême”——字面的意思是“灰白系列”[pale series],封套是綠皮,而非黑皮——專注於懸疑小說;他們出的第一本書是譯成法語的《我嫁了一個死人》[I Married a Dead Man],作者威廉?艾裡什[William Irish],這其實是康奈爾?伍爾裡奇[Cornell Woolrich]的筆名,正是此人創作了許多著名黑色電影的原著小說,諸如《豹人》[The Leopard Man]、《幻影女郎》[Phantom Lady]和《窗》[The Window],還有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的驚悚片《後窗》[Rear Window]。)。 最好的txt下載網

中文版推薦序(2)

有必要補充的是,電影和文學間的聯絡,和黑色電影這個例子所展現的那樣,很大程度上是一個法國傳統,並開花結果於新浪潮(Nouvelle Vague)——這在讓…呂克?戈達爾(Jean�Luc Godard)的《筋疲力盡》(� Bout de Souffle,1960)和《阿爾法城》(Alph*ille,1965,這是一部雜糅黑色電影與科幻片的作品),以及弗朗索瓦?特呂弗(Francois Truffaut)的《槍擊鋼琴師》(Tirez sur le Pianiste,1960,根據大衛?古迪斯的小說改編)和《黑衣新娘》(La mariée était en noir,1968,根據威廉?艾裡什的小說改編)這樣的作品中體現得最明顯。三十多年後,在戈達爾和安妮…瑪麗?米耶維爾(Anne�Marie Miéville)的《法國電影的兩個五十年》(2×50 ans du cinéma fran�ais,1995)中,他們在電影的結尾動容地致敬法國電影批評——對這個術語的使用寬泛到不僅包含先驅,也包含詩人、藝術批評家和電影人…理論家——他們列出了十五人的名單,從德尼?狄德羅(Denis Diderot,1713—1784)一直到塞爾日?達內(Serge Daney,1944—1992),每人都附以一幅肖像畫,一頁文字,並由米耶維爾或戈達爾以畫外音大聲朗誦其中的一個簡短段落。而同樣的定位在達內去世前不久創立的電影雜誌《交通》(Trafic)中也顯而易見,吉姆和我都為這份雜誌撰過稿(吉姆那篇寫的是經典黑色電影《雙重賠償》[Double Indemnity],正合雜誌之意,他也在《黑色電影》中深入討論了這部片子)。

在納雷摩爾的寫作中,他的文學背景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的第一本著作《一個沒有自我的世界:弗吉尼亞?伍爾夫和她的小說》(The World Without a Self: Virginia Woolf and the Novel,New H*en/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3),寫的就是一位20世紀早期英國現代主義小說的關鍵人物。他的下一本著作《奧遜?威爾斯的魔幻世界》(The Magic World of Orson Welles,New York/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第二版; Dallas: 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 Press; 1989)有許多優點——對我來說,這是所有語言中研究威爾斯的最佳批評著作——其中之一就是對威爾斯事業中文學和政治因素有著異乎尋常的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