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臣有一事請教。”裴世矩接著說道。
“裴閣相,把不解之處說來朕聽聽。”
“若是商務部和我內務部提前預設明年生產和銷售指標,若是遇到天災人禍,造成供需矛盾,該當如何解決?臣未有此經歷,還需陛下進一步說明才是。”
“呵呵!問的好。其實,無論是天災還是人禍都會遭至產能不足,若是遇到戰事,還會要求臨時增加產能。所以,制定明年產能當適當上浮2至3成,多餘產能生產出來後可進入國家倉儲作為國有儲備,若遇到天災人禍年景,便將此多餘產能釋放出去。當然,若是明年沒有災害發生,則在制定後年的產能任務指標時就要作適當削減,因為要將國有儲備進行消化。這就是個思路,至於如何制定明年產能指標,需要裴閣相和盧閣相充分做好市場調研才是。朕允許將明年的產能任務指標定的高一些,因為,國庫中各類物資及糧食存量都不多,但第二年的生產就要注意了,明白麼?”
“老臣明白了,多謝陛下指點!”裴世矩佩服的點了點頭說道。
“陛下,我商務部已經在組織民間商隊,計劃明年以國家對外商貿形式前往西域諸國傾銷我朝各類多餘商品,今年下半年及明年我朝內務部各類物資生產儘可加大產能,臣有把握在確保我朝百姓消費下,盡數將多餘產能銷往異域,為我朝賺回大量的金銀財物。”盧照鄰起身胸有成竹的說道。這番豪言惹得滿朝文武不住叫好。
“好啊!此議題還有人補充嗎?”楊二問道。
“陛下,臣有話對盧閣相說。”眾人看去,原來是軍情處閣相劉文靜起身奏請著。
“肇仁先生,朕看你軍情處的事情,還是下來去商務部衙門找盧閣相單獨商議為好,相信盧相會全面配合你軍情處的。”
“呵呵!臣要的就是陛下這句話。”劉文靜聽楊二這樣講,頓時就笑了。有楊二這句話他便再也不擔心盧照鄰會推脫了。
“朕在這裡同各部先打個招呼,今後但凡軍情處有需求當盡全力予以配合,不可推卻。”
“臣等遵旨!”包括宇文化及在內的6大國家部門閣相全都起身應道。
“好,下面朕就再說說文化教育部明年的幾項安排,也是極為重要的。”說著,楊二轉頭看向文教部以裴蘊為首的幾個大臣。
“明年文教部首要任務便是組織好科考,因戰事推遲了一年的科考明年要擴大規模。一是組織考生備考人數規模;二是加大錄取規模。更重要的是要制定出一個完善的科考內容,比如怎麼考?考什麼?錄取的依據是什麼?如何分配職務崗位等?這些都需文教部來出一個大綱來,好讓我朝學子們有針對性的備考。裴閣相明白朕之意了嗎?”
“陛下,微臣明白了。但還是請陛下將想法具體對微臣等講一講。微臣正為此事撓頭,比如科舉考試選拔百官似乎又與我皇家潞州學院選官有些衝突,似乎兩者都能讓學子出仕為官,孰重孰輕還望陛下明示。”潞州皇家學院和講武堂原本就是裴蘊在負責,兩家學府已是為河東政軍發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這已經形成了一種成熟的考核選拔機制了,這時卻又要加強科舉選官,讓裴蘊等文教部官員有些不知所措,亟待有個說明才行。
“嗯~想朕當時力主組建潞州皇家書院和皇家講武堂時便掩藏了朕的私心的,現在確實到了有個說法的時候了。”若裴蘊沒提出這事,楊二還真是忽略了,現在擺在眼前的儼然就是兩套獨立的選仕系統,如何兩全?楊二不禁有些頭痛了。
“陛下,去年是本朝首次開科取仕,難免有些考慮不周之處,下官以為該將兩個取仕方式融為一體,至於怎麼融合嘛!這還需商榷。”前朝太師、現在的文教部副相袁旻提議道。雖沒有具體提出解決方案,但卻給楊二點明瞭一條思路,讓楊二猛地想到了後世的公務員考試製度了,於是腦海中突然有了一個全新的想法。
“朕有個想法,提出來供諸公探討。”略頓了頓,楊二繼續說道:“朕擬將皇家潞州學院作為本朝第一所高等學府,但凡透過了鄉試的學子都能入讀潞州學院,經過3個月的系統學習,再經過學院初級考核之後,達標者才能入京參與本年度的科舉選仕。這是個思路,各位可談下看法。”楊二一時間只想到了一個大致的框架,至於如何施行還需聽聽裴蘊等人的想法。
“陛下,這無非就是個分級考試罷了,有何不可?去年來到京城參加科舉的學子便魚龍混雜,其中不乏不學無術,鑽營取巧之輩。若是預設一級考試便能將這類人等篩除,可將進京科舉環節定為京試,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