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觀世音在世間中的應化,還是顯現女身的較多,這是有兩重意義的。一、女性的苦難,自古以來,就因為各種社會因素的造成一直遠遠多過了男人(男性)。二、女性內心的特性,是慈忍柔和,表現在她們的日常行為中,即是愛。無可否認,在女性的心理中,慈愛確實超過了男人。如慈母對於自己的兒女之愛,舔犢情深,深重殷切,無微不至;相比之下父親對兒女的感情可能表現得比較含蓄,或許雷霆雨露盡是恩惠,但往往少了那份觸及心底的溫柔。愛,就是在私我的黑影中所表現的慈悲,是慈悲的侷限化。而慈悲,即是愛在無我中的擴大。由於女性內在具足了母親的特性,因此慈悲為懷的觀世音菩薩,大多化身為女性的形象。擴大為無私的大愛,泛愛在廣大的人類,面對一切眾生,都如慈母愛自己的兒女一樣。所以觀世音的化現女身,不僅僅因為女性所受的苦痛深重,更是旨在發揚人間的母愛,使廣大而無私的關懷,成為菩薩的平等慈悲。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模組二:慈無量心是一種空靈的心態(3)
所以觀世音菩薩是男是女,都不是關鍵。關鍵在於,我們的心中有沒有他。
不過在我的心底,始終保留著初進佛門時,第一次在莊嚴神聖的佛堂中禮拜觀世音菩薩的片段,她右手執著楊柳枝,左手持著淨瓶,以如意座的姿勢,莊嚴地坐在月輪寶座上,左腳踏著潔白的蓮花,身後若隱若現一片碧綠的竹林………就像兒時淘氣惹事之後,想躲避母親的責罰,藏在鄰家的屋內從門縫裡偷瞄她四處尋我的急切,那眼神中寫滿無盡的悲憫與慈愛。
三、三種眼神
應該是得益於這種慈悲的護佑,在探索心靈的求道中一路走來,有幸拜識了許多給我提供過莫大幫助的良師益友,其中有三位老師一直是我待人接物的明鑑,或許是她們都有女性的柔美,或許是因為她們擁有同樣的眼神。
至今都忘不掉若水老師的模樣,初見她時她將自己圍在一個大大的灰色的披風裡,略微有些卷的花白短髮,充滿善意的笑容,一雙慧眼像要洞徹你心中所有,彷彿完全不受世間的風塵感染,這應該和她的經歷有關。她生於中國,長於臺灣,居於加州,擁有臺灣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與美國波士頓學院研究所的宗教學雙碩士學位,早年曾入基督教會修行,後來開始長達二十多年的學佛曆程,融會儒學、老莊、禪密與基督教的精神,應用於心理和靈脩的輔導工作。她是被譽為人類第二部“聖經”——《奇蹟課程》(注3)的中文版譯者,正是她花了整整五年的時間將這部融會心理學、宗教學、哲學的曠世奇書帶入華人世界,開始推動了“新時代思想”(注4)在華人地區的發展。她的著述與譯作頗豐,如:《事事本無礙》、《明日之我》、《從已知中解脫》、《超個人心理學》,以及《奇蹟課程》等許多經典著作。
很早就被她的文章感染,一直想當面聆聽她的教誨。2003年時恰逢她來上海開辦她在大陸的第一場《奇蹟課程》研討會,然而時值週末,我因為有很多外出的培訓任務無法脫身而參加,只能在她開課之前,託主辦者的福,請若水老師吃了頓午餐。
短短一頓飯的時間,很多困擾於心的難題不能一一請教,不過若水老師的博學和智見,著實讓我折服。結束之前,我拿出特意帶來的她的成名大作《點亮生命的奇蹟》請求題字留念,本以為得到個簽名就足以值得我珍惜收藏,沒想到若水老師卻鄭重地寫下一句“盼房放師兄指正——若水”。
論年紀,她絕對是長輩的級別;論資歷,她是一等一的宗教學大師;論背景,中西兩所著名大學的雙碩士學位;論修為,論智慧,論才識,無論任何一樣,若水老師都絕對是我一生中值得學習和效仿的老師,然而她卻沒有任何的高人一等。處事低調、待人謙卑,這才是真正的大師所為。
離去時,我依依不捨地告別,在她的深邃眼神裡,我讀懂了什麼叫平等。
與伏羲玉蘭老師的緣分,是因她想在上海開辦一場以壓力緩解為主題的心理訓練,由她的弟子推薦,我得以有機會和她一起籌備這項課程。
剛開始時不是很熟悉,只覺得她與常人不太一樣,歸根到底還是那種超凡脫俗的氣質。她與若水老師年紀相仿,也一樣喜歡圍著披風,不過色彩和款式都時尚了許多,高高盤起的髮髻卻帶來些許古典的色彩。後來得知她是全息健康專家、加拿大資深心理治療師、美國舞動治療協會的高階治療師,在北美有著二十幾年的臨床心理治療經驗,讓我不得不刮目相看。
在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