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為了防止新聞媒體進行採訪。
開啟最新一期(65號),下述報道立即映入眼簾:
房友會——這是原731部隊少年見習技術員建立的戰友會,《房友》是它的機關刊物。
“房友”的“房”字可能是取自當年731部隊駐守的平房,也許“房友”兩字也是表示同學的中國語。“BO”(漢字“房”)表示“房間”,(日語中)“FUSA(漢字也寫作‘房’)”意思是同根生出的一串花或果實。也可說表示同窗、同期畢業生。如果是後者的意思,那就是指原731部隊少年見習技術員的同窗會。
《房友》創刊於1957年11月15日。在創刊之前,曾向會員們徵集過這個會的名稱。他們提出了“731”、“平房”、“煉成”、“雜菌苦樂部”、“房友會”、“明魂”、“平房友之會”、“光”、“向上”、“友”等各種方案,最後定為“房友會”(據《房友》創刊號)。
今年(1981年)1月發行的《房友》第64號刊登一名會員的如下來信:
“……聽說,對‘房友會’的做法,似乎也有人提出了種種批判,但是我們並非樂意回顧過去,讚美過去,而是由於我們在少年時期曾經是在異國他鄉的同一屋簷下同甘共苦的夥伴,若干年見一次面,互祝健康,重溫舊誼,進一步加深友誼關係。難道不可以有這樣的機會嗎?”
在同一期上,還有如下內容的一封信:“……每當我讀到刊登的記事時,就立即回想起各位的活躍情況和少年時代,每當我見到精神飽滿的各位時,對滿腔熱情的諸君就產生很大的期待,覺得只有你們才能拯救今後危機中的日本。石井先生等各位對我們進行化學基礎教育的情景,猶如昨天的事情……。”
這裡所說的“石井先生”恐怕就是指731部隊長石井四郎軍醫中將而言,讀者來信的內容和傾向因人而異。
還看到了使“昭和一代”的我也感到驚異的語句:“無論在戰前、戰時或戰後,我們昭和一代人都是作為國家的核心活躍至今天,這也是由於平房精神的恩惠……。”
如果追查一下“房友會”及其機關刊物《房友》的根子,那麼,就會出現1942年4月上旬107名年齡僅十四五歲的少年從日本內地來到冰天雪地的哈爾濱火車站時的情景。
731部隊少年兵——集結之後立即被人們這樣稱呼著。
731的侍童隊
參加731部隊的少年兵有兩個共同之處:
第一,他們出身的家庭經濟情況都不富裕;第二,少年們都正在國民學校(相當於今天的小學)裡上學,在校時是成績優秀,頭腦聰明的人,都是有上進心、求知慾很強的人。
關東軍司令部和731部隊教育部派人到日本全國各地,動員那些希望求學但由於家境困難又不得不放棄的少年們說:“當軍隊的少年見習技術員吧!”
對於當時由於家庭貧困而無法升學的少年們來說,軍隊的少年見習技術員是一個獲取資格、求學上進的好途徑。
這和進幼年學校不同,少年見習技術員有獲得軍隊文職人員身份的保證,雖然為數不多,但是還可以領到月薪,而且根本不用擔心吃住等一切問題。部隊中,也有教育設施(學校),當時是“為國奉公”的教育氣氛籠罩著全國小學的時代。731部隊透過學校當局進行動員,許多少年應徵入伍。
北起青森縣南至鹿兒島縣,經過考試合格的十四五歲的少年們隻身從內地(日本)來到了哈爾濱。
少年們抵達哈爾濱火車站後,立即前往平房,配屬給731部隊教育部。按照今天的說法,他們還是些中學(小學裡有兩年高等科,相當於今天的初中二年級)剛畢業還很幼稚的孩子。當然,他們根本不可能知道731部隊是一支負有何種特殊任務的部隊等情況。
1942年4月,107名少年入伍了。當時部隊的設施雖然已大致建成,但是由於懷疑少年們是否會來北滿這個地方,所以尚未做好接受少年們的準備。
少年們暫且被安頓在一幢利用大倉庫臨時改建而成的少年兵宿舍裡。雖然巳經是4月上旬,但是初到哈爾濱的夜晚,無比寒冷,到了夜間,倉庫改造而成的宿舍裡,高高的天花板顯得空蕩蕩的,屋頂上寒風在呼嘯。
他們都是素不相識的少年,熄燈時間一到,都蒙上棉被,聽著穿過附近平房火車站的夜間火車的汽笛聲,就想起了自己的故鄉和父母兄弟,一會兒又想到即將開始的部隊生活,一直無法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