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的一般。…;
一張嘴再厲害,也鬥不過無數張嘴巴!
溫體仁頓時感覺到,自己陷入了輿論泥潭中,難以自拔。正在溫體仁思考是不是以生病作為藉口,躲避風聲?
崇禎卻將之招至身邊,問道:“對於劉宗周的奏摺,溫愛卿,你怎麼看?”
溫體仁心中狂喜,用肯定的語氣道:“迂哉,宗周!”
崇禎好奇道:“劉宗周迂在哪裡?”
“太幼稚、太天真!朝政大局,豈是以君子、小人來衡量?這些年,朝廷天災,戰亂頻繁,最不缺的就是那些君子,缺的是能做事的能吏,以及銀子、糧食!”溫體仁不屑道,“朝中到處要用錢,處處要用兵。但是東林諸公卻是與在野的商人、地主結黨,眾人朝廷的權柄,卻拒不納稅。。。。。。無錢發軍餉則兵變,無錢賑災則匪患四起!無錢練精銳之師,則韃虜三度兵臨京師城下。這群罪魁禍首,不過是賊喊捉賊,將責任全部汙衊給我溫體仁而已。望聖上明鑑。。。。。。。”
“若是裁軍節省銀錢,用來減稅如何?”皇帝笑道。
溫體仁一愣,又搖頭道:“不行,萬歲爺,不可裁軍!裁軍減稅,若是不能讓兵丁獲得新的生計,又會有新的亂子!驛卒裁撤,是前車之鑑!”
崇禎初年,為節省財政收入。便從裁撤驛卒為主,全國數十萬的驛卒被裁掉。減少了官員,在驛站吃拿卡要,浪費國家財政。原本這項改革是比較好的,但是誰料到,剛剛裁撤了哪些驛卒,很快遇到饑荒。饑荒中大量的失業驛卒,加入了農民起義中。至今,農民軍大量的領袖,也都是被裁撤的明軍兵丁出身。
崇禎微微笑了笑道:“愛卿是辦實事的官員,比之東林諸公要好一些。”
溫體仁感覺心中一顫,皇帝難道要在這個節骨眼上,再向東林黨人動手?換做其他時候,溫體仁絕對有勇氣向東林黨亮劍。但是此時他有點自身難保,因此溫體仁遲遲不敢答話。
“東林黨人,暫時不能動,要動的是其他方面。”皇帝道,“京師離草原太近,雖有長城,但是卻分兵萬里。容易被韃子各個擊破。我大明兵強馬壯時,可以年年派兵去草原掃蕩,京師自是穩如泰文。而此時。我邊疆兵馬疲弱。。。。。。一旦被圍,勤王之師救援不及,則國亡。。。。。。”
“陛下要臣支援遷都?”溫體仁心中一震。不過遷都比之再起黨爭。危險性更低。
遷都最大的難題是,北京附近昌平縣天壽山的12座皇陵怎麼辦?每年祭祖、掃墓,如果都城在南京,皇帝便不能每年親自前來祭祖了。
這件事,皇帝不能自己在朝中大力鼓吹,只能讓朝臣們不斷去鼓吹遷都,之後才能夠順水推舟的批准遷都。
原本,皇帝準備用張鳳翼從軍事的角度上,去鼓吹遷都的重要性。而張鳳翼此時早已畏罪自殺,這個棋子便不能用了。其他人崇禎要麼覺得靠不住。要麼覺得不夠分量。
溫體仁這個緊緊依靠皇帝,才能夠坐穩首輔的位子,忠心是無須懷疑的。而身為首輔大臣,手下擁有一些黨羽,說話也是夠分量。
歷史上。崇禎皇帝原本和李明睿、李邦華等人商議遷都,但是朝中諸公紛紛反對,而二李的說話是分量太輕,擋不住反對聲,使得南遷之議破產。
繼續留在北京,唯一的可能是——精銳部隊不斷在於滿清的戰爭中被消耗殆盡。而李自成之類流寇則能夠趁機撿便宜,攻破虛弱的北京。…;
大明的軍事力量和財政,支撐不起在北方與滿清、農民軍兩線作戰。而遷都南京,能夠節約大量的財政、兵力上的壓力。並且,能在經濟發達的南方,徐徐的積蓄元氣。改變此時明廷不死不活的狀態。
“臣拼著一死,也要辦成此事!”
溫體仁叩頭跪安離去後,心潮澎湃。事實上,他也知道,遷都之議一旦達成,那麼短期內他溫體仁的奸臣、小人的綽號,肯定是再度升溫。想要擺脫那些負面名聲,唯一的辦法,恐怕就是讓這大明中興。。。。。。
乘坐轎子,打道回府。
在書房中不斷寫字,但是卻安靜不了心思。
“哎。。。。。。”
放下筆,溫體仁翻閱了一番《資治通鑑》之後搖頭,因為,這部書是無用功的。皆是教人做人、做官,也不教人做事。
做了五年首輔的溫體仁,頭髮白了不少。最初上任,溫體仁充滿信心,他肯定能過繼承張居正未完之業,將大明重新拉上中興軌道上。然而,自擔任首輔以來,才知道執政之艱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