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是能理解。別的不能多說,我僅在此表示對陣亡將士的敬意,與此同時,更會按照我軍的政策,照顧好所有的烈士家屬。讓老人被贍養、壯年者得到就業、青少年獲得良好的教育,絕不會讓犧牲的將士家庭,流血又流淚。。。。。。”
追悼會上,哭聲一片。
但是,更多的家屬們,則是紛紛將自己家中其他的兒子、弟兄們送到部隊,希望能夠繼承犧牲將士的事業。
對此,肖圖白僅能安排他們經過民兵部隊,從最底層的民兵開始做起。哪怕是犧牲的官兵家屬,也不能繼承皇家新軍的軍官、士兵的身份。皇家新軍的身份,代表的是精銳、能力,而不是世襲的老爺兵、貴族兵。
明廷的京師三大營,就是一個前車之鑑。最初的京師三大營,是大明王朝最精銳的部隊。攻無不克戰不勝。但是這個部隊是世襲的,一代代變成了貴族兵、老爺兵,到了明末已經不堪一擊了。(。您的支援,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
第一五一章 遷都之議(一)
明末天下板蕩,朝廷政治鬥爭也想來劇烈異常。由於滿朝皆是東林黨,而東林黨人向來有干涉皇家內部事務的傳統——光宗朱常洛、熹宗朱由校,以及當今的皇帝朱由檢,皆是東林黨人干涉皇家內部事務,擁立出來的。
所以,任誰看著這一群能夠擁立皇帝的文臣把持朝政,也感覺到猶如鋒芒在刺。既東林黨能連續擁立皇帝的能力,那麼便表示著實際上他們也擁有“廢皇帝”的能力,也擁有將皇權架空的能力。
正是因為感覺到東林黨人的威脅,崇禎從登基以來,便提拔一些非東林黨出身的官員,進行摻沙子,平衡朝堂的格局。
尤其是內閣的首輔大臣,崇禎更是敢用非東林黨人。
比如,崇禎先後兩大首輔周延儒、溫體仁,皆是因為非東林黨人出身。周延儒在崇禎初年,因為非東林黨出身,而獲得了短暫的輝煌。最終因為與東林黨人之間的政治鬥爭落入下風,並被政壇盟友溫體仁暗算,黯然告老還鄉。
而溫體仁是在崇禎四年擔任首輔,被皇帝寄予眾望,希望他能夠改變朝廷東林黨人一家獨大的格局。
而溫體仁對此也表現出了不俗的戰鬥力,先後將東林黨領袖錢謙益以貪汙受賄的理由罷官。後續鬥爭中,以東林黨人錢龍錫力薦袁崇煥的緣由,罷了內閣輔臣錢龍錫。一系列的鬥爭中,讓東林黨人受到巨大挫折。
但是。隨著盧象升率領勤王大軍擊退阿濟格大軍後,東林黨人趁機對於溫體仁的逆襲開始了。。。。。。
已經下野的尚書,也是東林黨人領袖之一的劉宗周上書表示:“昔日己巳之變,袁崇煥誤國,小人藉此以修門戶之怨,將朝中異己者一概蔑為袁崇煥一黨加以懲處,從此小人進而君子退。中官用事而外臣浸疏,朝政日怠,邊政日壞。”
“近年來。皇上惡私交,而臣下多以告訐進;皇上錄清節,而臣下多以曲謹容;皇上崇勵精。而臣下奔走承順以為恭;皇上尚綜核,而臣下瑣屑苛求以示察:窺其用心,無往不出於身家利祿。皇上不察而用之,則聚天下之小人立於朝而有所不覺矣。。。。。。。”
劉宗周列舉,崇禎九年滿清大軍入寇時,前來勤王的有幾隻?而在前線指揮作戰的張鳳翼、梁廷棟等人,稍微表現的差一點,會因為畏懼黨爭而自殺。這些指揮作戰的大臣為什麼要自殺?——實質上,皆是被溫體仁這種小人給逼死的!
接著,劉宗周慷慨激昂。痛擊:“。。。。。。嗚呼!七年之間,誰秉國成,臣於是不能為首揆溫體仁解矣。語曰:‘誰生厲階,至今為梗。’惟皇上念亂圖存,進君子。退小人,急罷三協通津之使,責成中外諸臣,各備職業,不再以人國為僥倖。體仁桑榆之收,庶幾在此。”
這番話的意思已經很明顯了——溫體仁下臺!
在劉宗周發話之後。整個東林黨人紛紛活躍起來,對於溫體仁進行圍攻。劉宗周字起東,別號念臺,紹興府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因講學于山陰蕺山,學者稱蕺山先生。在明末儒林是一代文宗。雖然,此時劉宗周已經下野,但是發言依然獲得了朝野無數黨人、門徒、好友的響應。
“溫體仁下臺!”
“溫體仁誅九族!”
“不罷溫體仁,大明社稷不能安穩!”
當劉宗周發話後,東林黨人到處造勢。甚至京城流傳謠言“崇禎皇帝遭溫了”,這個謠言四處流傳。讓朝野皆是對溫體仁一片喊打喊殺,似乎明末的內憂外患,皆是用溫體仁才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