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抵抗,面見莊公,並與莊公同車出戰。兩軍長勺相遇,齊軍大擂戰鼓,準備進兵,魯軍按兵不動,直到齊軍三通鼓罷,曹劌才說:“現在可以進兵了!”魯軍戰鼓一響,魯莊公下令衝殺,士兵們一聲吶喊,直撲敵陣,勢不可擋,齊軍大敗。
四字篇 第十四章(4)
等到魯莊公要乘勝追擊的時候,曹劌先下車細看敵軍撤退的兵車輪跡,又攀上車前橫木,望敵軍退走的情形後才說:“現在可以追擊了!”莊公當即下令追擊,大勝而歸。戰後莊公不明究竟,曹劌說:“戰鬥,主要是靠勇氣。第一通鼓時,齊軍勇氣最足,到再擂鼓時,勇氣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勇氣全部消失了。敵軍勇氣消失,我們則鬥志昂揚,所以打敗了他們。後來,我又擔心敵軍佯退,怕有埋伏,但看了他們混亂的車轍和放倒的戰旗,我就知道他們潰不成軍了,所以建議大王追擊。”
後來人們便用“一鼓作氣”來表示趁大家情緒高漲,勁頭十足時,把事情一下子做完。
■ 一見如故
典出先秦?左丘明《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聘於鄭,見子產,如舊相識。
魯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吳國君主派公子札到各國訪問,以示通好。
公子札到了鄭國,見到了鄭國的大臣子產。兩個人雖然是初次見面,卻談得十分投機,像舊相識一樣,很是親密。經過一番交談,公子札很佩服子產的執政能力,也很傾慕子產的為人風格。為了表示對子產的尊崇,公子札送給了子產一條白絹大帶,子產也回贈給公子札麻布衣服,以示友好。
過了幾天,公子札辭別鄭國,轉道出訪衛國。臨行前,公子札對子產說:“鄭國國君生活過於奢侈糜爛,這樣災禍會將臨到他頭上的。貴國的政權到時勢必會落到您的手上。您執掌政權,要用禮儀謹慎行事。要不然,鄭國將會覆滅的。”子產聽了公子札的提醒,心裡十分感激。
“一見如故”亦作“一見如舊”指初次見面就像老朋友一樣。形容兩個人情投意合。
■ 一箭雙鵰
典出《北史?長孫晟傳》:嘗有二雕飛而爭肉,因以箭兩隻與晟,請射取之。晟馳往,遇雕相攫,遂一發雙貫焉。”
長孫晟,武藝精湛,先是在北周做官,北周亡後又為隋朝效力,深得隋文帝賞識。長孫晟時任北周衛上士,突厥君主攝圖向北周求親,北周君主將趙王的女兒許配給他,長孫晟參加護衛。在途中,攝圖發現長孫晟的箭藝高超,對他非常器重,後來常與他一起狩獵。在一次狩獵中,攝圖看見空中盤桓著兩隻雕,互相捉咬。攝圖想趁機考驗一下長孫晟的箭術,於是取出兩隻箭,讓他大顯身手,長孫晟將雙箭趁兩隻雕未分開之際一起射出,雙鵰應聲從空中而降,觀者拍手叫絕。
後來人們便以“一箭雙鵰”來形容做一件事可以得到兩個好處,比喻一舉兩得。
■ 一毛不拔
典出《孟子?盡心上》:孟子曰:“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戰國時期的墨家代表人物墨子反對殘酷的戰爭,主張“兼愛”和“非攻”。當時有一位名叫楊朱的與墨子作對,竭力反對“兼愛”,主張“為我”。
一次,楊朱偶遇墨子的學生禽滑釐,禽滑釐問道:“拔你身上的一根汗毛若是能使天下人都得到好處,你願意嗎?”楊朱說:“天下的問題,決不是一根汗毛可以解決的了的。”禽滑釐道:“如果真的拔你一根汗毛天下便能安定的話,你願意嗎?”楊朱不再說話。孟子說:“楊朱主張的是‘為我’,讓他拔一根汗毛來利天下,他也是絕對不會幹的,墨子兼愛天下,即使從頭頂到腳跟都磨傷,他也願意。”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四字篇 第十四章(5)
後人自此便用“一毛不拔”來表示極為吝嗇的人。
■ 一鳴驚人
典出《史記?滑稽列傳》:淳于髡說之以隱曰:“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鳴,王知此鳥何也?”王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戰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于髡的人,口才很好。齊威王即位後沉迷於酒色,各國的諸侯趁機來侵犯。
淳于髡見到齊威王,隱晦地說“大王,某國王庭有隻大鳥,三年它既不飛翔,也不鳴叫,這是為什麼呢?”齊威王明白他這是在勸諫自己,就說:“這隻大鳥,它不飛則已,一飛就會沖天;它不鳴則已,一鳴就會驚人。”為了實踐自己說過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