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創業半導體公司的創立,很大程度上是虞有澄博士的推動。雖然,現在的新創業系晶片設計和工藝製程的團隊,堪稱是人才濟濟。
但是,十多年前,沒有虞有澄將美國仙童公司和英特爾公司主管晶片研發和工藝製程的經驗,帶到新創業電子集團,林棋的晶片夢,恐怕是要推遲很多年才能實現。
晶片製造行業,最難的其實是一開始。一開始,沒有經驗的情況下,即使是飽讀半導體和晶片製造行業的專業書籍,沒有實際研發和生產的經驗,是不可能做專案的。所以,一開始最快速的的成長,應該是從實踐開始,讓新人接觸更多生產和設計過程中的實踐,隨著時間積累,書本知識和工作經驗融會貫通,一些新人成為老鳥,甚至,還會在實際工作做不斷的創新。一個兩個人的創新,其實是很有限的,不可能對於越來越精密的設計起到主導作用,更關鍵的是,更多人不斷的貢獻,技術才能不斷的發展。
目前,新創業半導體公司,就是能自我培養,自我升級。新人進來之後,幾年鍛鍊之後,可能就會成為行業資深人才,可以在設計和生產等等領域,有一些發言權。
某種意義上,頂級的科學家已經不掌握具體的設計工作,更多是在方向方面進行把握。或者說是,給團隊解決更多技術以外的問題。
成長起來的團隊,甚至已經不需要虞有澄博士了。因為,早期他的經驗和知識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現在XRM架構的很多創新,已經不是他主導的了,而是更多後來者不斷的推動和發展。
所以在91年,虞有澄博士實際上,已經退居二線,不在新創業電子集團和新創業半導體公司擔任實際的職務,僅保留新創業電子集團終生首席科學家的榮譽稱號,以及持有價值30多億港元的新創業電子集團的股票。原本,也是有機會獲得新創業版半導體公司的股權,但是,已經賺了不俗的回報之後,虞有澄博士在金錢和股權上是比較看淡了,畢竟,手頭持有的集團股權,每年僅粉紅就不低於3億港元。也正是因此,虞有澄博士開始為了更高層次的名聲考慮,在京城的清華和北大擔任職務,並獲得了中科院院士的榮譽稱號。
功成名就之後,虞有澄博士經常在外談掛在嘴邊最多的不再是美國的英特爾公司工作期間如何如何,而是更多回憶,在新創業系研發晶片和從零開始搞晶圓工廠的往事。某種程度上,也是激發了更多國內有志於從事半導體行業的年輕人,選擇加盟新創業系。
至於,現在新創業半導體公司的CEO,則是年輕的過分的胡偉武,則是在幾年前,被虞有澄博士介紹到新創業半導體公司實習,現在卻已經抗大梁,成了公司最重要的科學家。
胡偉武師從夏培肅院士,在後世也算是天縱奇才。不如華為海思麒麟那麼耀眼,卻是掌握了自主可控的龍芯。歷史上,2002年龍芯問世之後,在技術上雖然已經算是落後的,但更多是受制於國內的工藝製程,以及龍芯團隊的資金少的可憐。即使如此,2002年,採用精簡指令集的龍芯1號,已經做到266MHz,之後,龍芯2號,做到1GMHZ。龍芯3,則是開發不同的多核心版本。雖然,龍芯問世以來,就面臨缺乏市場訂單,且由於產量低,單顆晶片成本高,以至於龍芯終端,相對於其他的晶片,沒有任何價效比優勢。但是,龍芯意義重大,就在於是一款指令集架構專利完全是中國龍芯自己掌握,可以自主修改、升級、開發,完全不用受制於人。
一直被嘲諷了很多年,認為龍芯如同堂吉訶德,市場上已經有各種成熟的晶片,卻非要做什麼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晶片。結果,一直慘淡經營,龍芯的應用一直很狹窄,所以,龍芯團隊的人才,領著行業最低的薪水,用著業界最低的研發費用,卻一直艱難的將晶片一直髮展下去。
但是一直能活下去,已經堪稱是奇蹟。熬到2015年之後,龍芯因為被北斗衛星採購,算是揚眉吐氣名聲大振。
某種程度上,就算的華為的海思麒麟晶片,在商業上雖然更成功,卻依然是基於ARM的專利授權的基礎上研發改進出來的。所以,相對於龍芯而言,海思麒麟更容易獲得市場成功。畢竟,ARM晶片陣營,各大晶片廠商,都是基於ARM晶片架構的授權技術上,自己進行最佳化改進。海思麒麟不需要考慮市場相容問題,僅需要考慮在同質化的產品中脫穎而出的問題。但是,海思晶片公司一直依賴於ARM技術授權的話,其實還是存在巨大的隱患的。假設,ARM突然不給授權了呢?
相對而言,龍芯比海思麒麟更有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