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10章 國產光刻機巨頭的成長

993年9月,0.5微米工藝製程的國產光刻機研發成功,並且,已經一開始小規模的推廣。當然了,一開始僅有新創業半導體公司和驪山半導體公司,兩家公司各自購買了一臺。這倒不是因為0.5微米光刻機昂貴的問題,更關鍵的是,0.5微米的光刻機的產能還是比較慢的。宣佈研發成功時,一共三臺,一臺是內部繼續改進使用,一臺賣給了驪山半導體,一臺賣給了新創業半導體。

之後,預計兩個月能生產一臺0.5微米的光刻機,一年能生產臺。想要提升生產速度,則是需要時間,相關產業漸漸跟上了發展,能更高效率的供應零部件。

四年前,也是林蒙科技公司,在微米光刻機專案上,填補了國內的空白。

在一開始,國產的微米光刻機,也並不比進口的光刻機便宜,每臺售價億人民幣,大致上價值500萬美元一臺。加上其他的配套裝置,微米工藝級的晶片工廠,投入高達2億人民幣以上。跟歐美和日本的同行相比,裝置一開始並沒有優勢。甚至,由於歐美和日本一微米工藝普及的比較早,生產線比國內自主研發的微米生產線更便宜。

當然了,海外進口的先進裝置,更便宜是建立在國內能夠自己研發和生產微米工藝生產線的基礎上。

如果,國內不具備微米工藝生產能力的話,別說是更便宜的價格進口裝置,別人肯不肯賣都是兩碼事。

但在幾年前,歐美和日本的光刻機廠商,想要把微米光刻機賣給中國,是需要搞定一堆的政治上的壁壘,畢竟,國際上是有各種的技術壁壘,禁止高階先進的技術和裝置,向中國銷售。這些高階技術和裝置的禁售,其實對於中國有志於從事相關行業的公司而言,是天大的喜訊。比如,林蒙科技公司建立在中國,最大的好處就是,歐美和日本等等公司,限於國際上一堆的對中國技術封鎖的禁令,很難最快速度將最先進的產品賣到中國市場。

也正是因此,國內市場其實是高階科技產品的風水寶地。只要你能研發出來,國外的產品因為自己主動禁止向中國出口。所以,根本就找不到任何一家對手來搶奪市場!這種好事情,在改革開放初,很多資本視若未睹,只願意採購國外淘汰的技術和低端裝置,拿回來就能用,立馬就產生利潤和效益,不考慮自主掌握技術和未來發展。這種做法,毫無疑問,是對中國高階智力的浪費,國內的研發人員的素質,並不比國外發達國家的同行更低,僅是因為缺乏做專案的經驗。一個又一個專案投資起來,隨著時間積累,國內人才的價值,就會一步步展現出來。林蒙科技公司,就是靠著吃國內高階人才的紅利。

等到歐美日本的廠商,已經開始獲批,將微米生產線,賣到中國市場,已經是盤古7代量產之後的事情了。

如果,在ad公司跟新創業電子科技翻臉時,海外的半導體裝置廠商,雪中送炭,將更先進的光刻機出售給中國市場。說不準,林蒙科技公司的光刻機,不至於在國內市場一家獨大。

但是四年前,不僅是ad公司無恥背叛,國際市場上的很多半導體裝置供應廠商,都想要踩一腳,讓新創業電子集團的盤古電腦在競爭中失敗。之後,無論是廉價的撿屍體,還是扼殺盤古電腦,讓其成為時代的眼淚,這對於歐美很多廠商,尤其是美國廠商而言,是可以帶來巨大的利益的。

可惜的是,盤古電腦在5代遇到ad減少晶片供應,迅速的靠著國內自主生產的力量,推出效能不遜色於5代的代產品。

這不僅僅保住了國產的盤古電腦的市場和銷售,更關鍵的是保住了盤古電腦的市場份額,其實也是等於保住了國內半導體產業,甚至是保住了國產軟體產業。

國產的微米光刻機,就是靠著盤古代的pu晶片市場的井噴,而獲得了驚人的成長。

一臺微米的光刻機,一年最多能生產50萬顆盤古代的晶片,但是盤古代,一年銷量最高峰有4000萬臺。僅僅是滿足盤古代電腦的pu訂單,大就需要建立30座生產pu的晶片工廠,需要增加超過兩萬名產業工人。

更別說,還有其他的半導體晶片,需要更多的光刻機。

在盤古代上市之後。90年林蒙微米光刻機的出貨量,已達到20臺。

而9年,隨著盤古7代電腦問世,依然是以微米工藝為主。國產微米的光刻機出貨量,更是突破45臺。

兩年的供不應求的銷售5臺光刻機,獲得5億元人民幣的收入,已經收回了微米工藝光刻機研發成本。

而之後國內的半導體晶片工業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