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部分

美國核心利益的威脅,與中國進行合作的能源出口國也有許多被美國及其西方盟友視為“問題國家”,如伊朗、蘇丹、阿曼、葉門等國家。假如這些國家出現了內戰、*和危機,中國是該對此進行譴責和批評,還是預設和不表態?中國是該選擇和當地原有的政權合作,還是支援可能上臺的新勢力?在和這些國家合作的時候,中國明顯地缺乏改變這些國家行為的能力,也缺乏和這些國家討價還價的王牌,因此可能會因為能源安全問題把自己置於尷尬的“人質”境地。

世界能源格局與中國的能源安全(11)

第二,股權投資。其好處是價格波動風險得到一定補償,但生產的決策權不在我們手裡。而且,股權投資越來越受到雙邊關係的影響。沒有雙邊關係的穩定,股權投資幾乎不可能。

第三,戰略儲備。一定程度上它規避了價格波動和供應風險,但維持成本較高。目前存在戰略儲備與平準庫存兩種石油儲備。戰略石油儲備是在戰爭或自然災難時以保障國家石油的不間斷供給為目的,而以平抑油價波動為目的的石油儲備是平準庫存。戰略儲備體系考慮市場化的因素,但其本身是服務於國家能源安全的,幾乎不盈利。戰略儲備的主要經濟作用是透過向市場釋放儲備油來減輕市場心理壓力,從而降低石油價格不斷上漲的可能,達到減輕石油供應對整體經濟衝擊的程度。對石油進口國而言,戰略儲備是對付石油供應短缺而設定的頭道防線,但其真正的作用不在於彌補損失的進口量,而在於抑制油價的上漲。

第四,市場即期採購。它無法規避價格波動風險,但可以避免東道國的政治變動風險和儲備成本過高問題。即期採購會將長線需求在短期內迅速釋放,從而客觀上為國際炒家提供了做多“中國題材”的機會,“能源威脅論”因此產生。由於無法藉助期貨市場實現風險規避和對沖,在國際價格處於歷史高位的時候,拋開國際市場,發展同能源生產國的雙邊關係乃至結盟以獲得穩定供應來源就成為必然選擇。也正因為如此,美國對中國更加重視“納入囊中的油田”而不是“靈敏而穩定的市場”耿耿於懷。越是如此,我們就越覺得不夠安全;越是覺得不安全,就越對國際市場體系沒有信心;越是沒有信心,我們與其他能源消費國之間的爭奪和衝突就越激烈。

與世界石油資源的分佈相比,石油運輸線的分佈更加不均勻。近東石油管道的歷史證明,從1931年世界第一條石油運輸管道開始使用到現在為止,八條國際能源運輸管線中的每一條都曾經(至少一次)被關閉過。多數情況下過境運輸出現的問題都與政治原因有關。

從波斯灣經印度洋和馬六甲海峽的石油運輸線對中國來說變得日益重要,因為中國仍然高度依賴中東的石油。但是,中國缺乏強大的海軍和海外軍事基地保障這些石油進口航線的安全。過境運輸國之間還存在著為爭奪油氣和電力出口運輸線路的競爭關係。過境運輸國的經濟利益在於從提供透過本國過境運輸能源的過境運輸服務中獲取最大的利潤。在實踐中,過境運輸國的利益會與能源出口國的利益相牴觸,尤其是在過境服務費用問題上。此外,在保障過境運輸的安全和自由方面,出口國和過境運輸國之間的利益也會相互牴觸,例如縮減能源和實行人為封鎖(如海上封鎖、港口封鎖)等。

中國處於歐亞大陸的東方,因此,陸路管線的過境運輸問題不突出,陸路能源輸出國主要是俄羅斯和中亞國家。中國是俄羅斯出口天然氣到朝鮮、韓國和日本的潛在過境運輸國家,陸路油氣的潛在過境運輸國家是蒙古。中國過境運輸問題主要集中在海路上,即“太平洋航線”。目前,在原油進口當中,75%來自中東、非洲,10%來自南美,其餘部分分別來自俄羅斯和中亞國家。其中80%以上的原油進口要經過馬六甲海峽,也就是說,中國原油進口的過境運輸嚴重依賴馬六甲海峽。馬六甲海峽是國際政治中的敏感地區,其臨近的中國南海海域海盜活動頻繁,又是事故多發地區,因此,如何降低對馬六甲海峽的依賴就成為中國對外能源合作的重點之一。目前,主要有兩條運輸通道正在考慮合作建設以分散中國的能源運輸風險:一條是透過泰國南部的克拉地峽,或者是運河方案,或者建造輸油管道;另一條是緬甸通道,即由緬甸的實兌港修建運輸管道直達中國昆明。儘管關於兩條通道的建設還存在諸多爭論,但我們認為,多一條運輸線中國就多一份主動性,少一份脆弱性。

除航道問題外,運輸還涉及運輸能力和運輸工具。中國2005年年進口原油億噸,成品油3 000多萬噸。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