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古猿突然消失了?過了400萬年後南猿又突然出現了?如果這400萬年缺失的環節補不上,“猿…人進化論”會不會因此而破產呢?於是同是英國的艾利斯特?哈代先生為了給同胞達爾文補臺,於1960年勇敢地提出了“海猿形成說”,來解釋這400萬年的化石空白。他說:
地質史表明,800…400萬年前,在非洲東部和北部曾有大片的地區被海水淹沒,所以迫使部分古猿到海洋中生存,並進化為海猿。幾百萬年後,地殼再次變動,海水退卻,本已適應了海洋生活的海猿於是不得不重返大陸,這就是人類的祖先。
哈代先生併為“海猿形成說”找了一些理由,例如:人類同水獸一樣面板裸露光滑,表體沒有毛髮……人類同水獸一樣都有皮下脂肪,而陸地上的靈長類(當然是指猿猴了)沒有……人類淚腺分泌的淚液含有鹽分,也是水獸的特徵……人類可以仰臥睡覺和出汗,是陸上靈長目動物所不能而水獸卻可以……所有的陸生動物都有極精細的鹽分攝入調解機能,而人類和水獸卻沒有……人類在潛水時會產生一種同水獸一樣的“潛水反映”……人類婦女同水獸一樣,在水中分娩沒有痛苦……(這同質疑“猿…人進化論”有什麼區別?)其實哈代先生所提及的與人類特徵相近似的“水獸”,不外是海豚、海豹或海獅,怎麼這些動物的特徵一下子全都變成海猿的了呢?再說海猿長的什麼樣?包括哈代先生自己,任何人都沒見過,也沒留下一塊骨頭化石(因為至今還沒有任何人發現了海猿化石)。當初不識水性的陸上古猿怎麼沒有被淹死或餓死(因為猿類是不吃魚蝦的),反而能神奇的活下來?已經適應海中生活的海猿,為什麼沒有和魚類一樣隨著海水退卻,卻放棄已適應了400萬年的海洋生活再次重返大陸?難道這就叫自然選擇嗎?
科學家在任何實驗室都找不到一隻海猿,也沒有任何一塊骨頭化石可以證明海猿的存在。這種虛擬的“海猿形成說”,因彌補了“猿…人進化論”的嚴重缺環,儘管過於荒誕不實際,也讓身穿達爾文牌外衣的科學家津津樂道,可見猿猴變人本身是什麼貨色了。
六、歸功殘猿說
古猿被統稱為攀樹的猿群。它們在天天攀樹的生活中,只會將前爪鉤在樹枝上盪來盪去尋找食物,這種長期地“鍛鍊”生活勢必將前肢越拉越長,後肢變弱。在“進化”到人類過程中又如何將已經退化的後肢再逆轉“進化”成粗壯有力的、能擔當支撐整個身體並能行走的大腿呢?這正是進化論不能自圓其說的主要內容之一。
達爾文自己解釋不了的科學問題,都由弟子負其勞了。於是法國的夏爾?德維耶和讓?夏利內於1990年聯合出版了一本《進化論》,對由四肢行走進化到雙足行走的解釋是:人類的起源要歸功一隻有生理缺陷而不能用四條腿走路的殘猿。由於在猿群中,直立的姿勢更有利嚇唬對手,所以這隻有生理缺陷的殘疾猿反而倒成了一種優勢,使它更容易嚇跑其它雄猿,更容易接近和佔有雌猿(雌猿沒被嚇跑反而親近它,看來雌猿比雄猿膽子大多了。可人類中的女性一般比男性膽子小,這種反差是怎麼“進化”的?),並將“直立”的缺陷遺傳給了下一代,從而形成了兩足行走的猿類以及以後人類的始祖。
不知這隻殘猿生活在什麼地方?其殘猿的殘骨證據又在哪裡?在非洲發現的並非殘猿的“東非人”、“露西小姐”、“地猿始祖”、“千禧人”……還算不算數?照這樣說來,全世界的現代人都應該感謝這隻人類共同的祖先殘疾猿了,否則哪會有今天直立行走的人類?人類能夠直立行走原來是靠病態進化而來的,這雖然談不上是什麼創新的神話,但也有明顯的杜撰成分。
七、猿類突變說
何為進化?那就是事物由簡單到復親,由低階到高階逐漸發展的變化。但從進化論的猴變人卻找不到“逐漸發展”的證據和過程痕跡,這怎麼才能自圓其說呢?
法國科學家格魯希認為,從猿到人根本不需要漸進過程(那還能叫進化嗎?)。雖然他也承認任何生命形式,均透過遺傳來保持自身的穩定性(正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貓生貓、狗生狗那樣),但他又發明了可以透過變異遺傳得到進(變)化,來說明從猿到人進(變)化中丟失的環節。
格魯希的觀點是:有的古猿由於偶然因素(但不知這關鍵的“偶然因素”是什麼)產生了變異,以致少了一條染色體。它們與異性的同類相交配,在若干代之後便產生了46條(23對)染色體的人。
從猿“進化”到人的過程曾認為是:猿→類人猿→猿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