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興沒有告訴蘇邁,這種刺劍的製作法是從歐洲傳入阿拉伯的。這幾年,歐洲正在醞釀十字軍東征,西方技術在衝突中傳入阿拉伯。刺劍傳到阿拉伯後,因為它太纖細,似乎很不實用,所以唯在阿拉伯後宮比較流行。
蘇邁甚至不知道趙興所說的阿拉伯是什麼,當時中國對世界的瞭解近乎為零,除中國外的世界都通稱為“胡”、“夷”、“蠻”,比如波斯人,穿白衣的來了就叫他們“白衣大食”,穿綠衣來的就叫“綠衣大食”。現在,整個阿拉伯被叫做“黑衣大食”,從大食方向來的通叫做“胡商”。
刺劍雖然纖細,但卻正適合宋人,因為宋人體弱,士兵連鐵製頭盔都無力佩戴,只能佩戴氈做得范陽帽,這種輕軟而鋒利的刺劍,恰好適合充滿文人氣質的蘇邁。所以他推辭的並不堅決,稍稍幾個來回,蘇邁就收下了趙興的好意。
一會過後,趙興的學生生好了火,端著大銅盆跑來……接下來就是趙興的個人表演。
這是一場類似庖丁解牛的個人表演。平常人都是用斧子鋸子完成解剖工作,趙興卻用一柄充滿妖異氣氛的、刀身上佈滿黑色花紋的解手刀,完成了這一切。眨眼之間,整頭牛骨肉分離,被剃成了一付骨架。
孩子們剛把燉湯的火升起來,那副骨架已變成了一根根骨頭——每根骨頭都是從關節處切開,而趙興切開那些骨節時,似乎沒費什麼力氣。
這一場乾淨利落的屠殺與肢解似乎將兩個女人嚇軟了,本該由她們做飯招待客人,但大肚子的朝雲說自己頭昏,王夫人兩手牽著兩個小孩,一心阻止他們靠近屠殺現場,完全空不出手來。於是,趙興順理成章接過了烹調大任。
倭人的快樂就這麼簡單,趙興幾次邀請他們吃肉,兩倭人感動的一塌糊塗,但最終卻只蘸著菜湯,吃的滿臉陶醉……
等趙興端起盤子,這兩倭人立刻中止進餐,他們將食物細心地擺在地方,一溜小跑地跑近灶臺,麻利地收拾趙興留下的殘骸遺蹟。
小廝出生的兩名倭人,做起清潔工作簡直專業對口。不一會兒,院落被收拾的整整齊齊,連那些染血的泥土也被他們小心地鏟去,倒入江中,換上新土墊上……等他們工作結束後,院子裡乾淨的一塌糊塗,只剩下爐火通紅的燉肉鍋,還在提醒趙興:這裡剛才殺過牛、做過飯。
倭人的這番忙碌,讓趙興望向他們的目光柔和了許多,等倭人重新端起自己的食物,趙興也端著盤子慢慢的走近他們身邊,坐下,並好奇的問:“你們兩位,叫什麼名字?”
趙興一問話,兩名倭人馬上把盤子放到一邊,跪坐在地上,頭貼著地面匍匐著回答:“上國貢士大人,賤民無姓無名,隨大人怎麼稱呼,都可以。”
交談幾句後,趙興發現這兩日本人不簡單,他們竟是日本皇室派出來的侍從,而現在的日本天皇是蘇東坡的絕對“粉絲”。他派遣幾名侍從專門蹲在汴梁城、待在蘇東坡身邊,每當蘇軾新詞出現,他們或購買手稿,購買不成則快速謄錄下來,用船傳回國內。
當時,日本國內每得到一首東坡新詞,便會像“文革”期間獲得“最高指示”一樣,要召開盛大詩會,隆重朗讀蘇東坡的新作。而蘇東坡的真跡在中國屢經戰火,儲存下來的多數存在日本(林蘭氏館藏),唯一的遺漏是《黃州寒食帖》。
即便是《黃州寒食帖》也沒有擺脫日本人的垂涎。日本人把這幅字貼惦記了一千年,終於等到八國聯軍焚燬圓明園後,這字帖散落民間,被日本人高價收購。
東京大轟炸時,收藏《黃州寒食帖》的人家中捱了顆炸彈,他衝進火海,什麼也沒搶救,就抱了《黃州寒食帖》出來。日本上下得知他這一行為後,對他大為讚賞,認為他這一行為值——“即使炸燬了半個日本,而《黃州寒食帖》猶存,也是很值得。”
此時的日本人,大多數人沒名沒姓,有了名字則意味著他成了貴族,被稱為“大名”——意思是有名姓的大人物。趙興不知道,這兩名倭人中,其中一人最終在歷史上留下了名字——因為蘇東坡寫的詩詞很有禪味,回國後,他認為自己悟到了真理,於是在日本東福寺出家,自號“大道”。
趙興看著兩名謙卑的倭人,隨口說:“乾脆你們就叫不三、不四吧。”
他接著衝那個長相機靈的倭人指派道:“你就是不三。”
這時代,正是倭人對中原朝廷最崇敬的時候,他們朝貢不斷,恭敬的態度發自內心。所有的宋人當中,他們最崇拜的是蘇東坡的才華。趙興現在是蘇東坡門徒,雖然他起的名字有戲弄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