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朋友們,表示真誠的感謝!感謝的最好方式是努力堅持,堅持努力,野草當如是作為之。
感謝之餘,再次懇請,多批評,少誇獎。理論的建樹不是誇出來的,而是辯出來的。野草謹記著偉人的教誨:“學習的敵人是自己的滿足。”
野草拜謝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當前企業本質主流認識的學術辨正
第一章 企業政治概念的提出
第一節 企業本質的一般認識
研究企業管理,應當從企業本質的認識開始,這是認識事物的一般思維方式。如果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好企業是什麼的問題,是談不上全面系統地認識企業的,更無法解讀企業現象。在企業本質認識缺位的情況下,所有關於企業管理的認識都只是零碎的、片斷的。沒有系統的企業管理理論指導下的企業管理實踐,必然地總是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盲目性,也只有真正具有全面性、系統性的理論,才能稱之為理論。因此,企業是什麼的問題,學術界和實踐中從來沒停止過探討。
一、重新解讀企業本質的重要性
1、當前企業本質的主流觀點學術辨析
關於企業的本質特徵,現在國內的主流描述仍然是:“企業是從事生產、流通、服務等經濟活動,以生產或服務滿足社會需要,實行自主經營、獨立核算、依法設立的一種營利性的經濟組織。”這一關於企業本質的描述形成於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20世紀80年代,影響了中國企業管理二十多年的理論構架與實踐運動,曾為推動中國企業獨立化運動起到了一定的理論先聲作用。
但是,隨著中國企業獨立化運動的深入發展,面對洶湧澎湃的經濟全球化運動,重新審視這個理論描述,便顯現出了理論初創期的稚嫩。無論是概念定位,還是語言描述,顯然都很粗糙,而且與社會實際很不相符。鑑於這種說法對在中國社會影響至深,我們有必要從學術角度稍微剖析一下它存在的毛病。剖析的目的不在於批判,而在於以辨正誤,利於後面的思維展開。
企業是“經濟組織”——把企業界定為經濟組織,能夠將企業與以政治為基本職能的國家權力機構和行政機構、以軍事為基本職能的軍事機構等非經經濟組織區別開來,但是,並不能從根本上揭示出企業的本質特徵。因為,即使是行政機構和軍事機構,其內部也存在著經濟活動和經濟單位。同時,這種把企業定義為經濟組織的視角,是一個國家管理的政策視角,而不是學術上的企業理論視角。
企業具有“營利性”——固然,“營利”是企業的重要特徵,但這裡的“營利”存在著嚴重的歧義:“利”是指利益還是指利潤?如果是前者,“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則任何組織、任何個人都具有營利性;如果是後者,那麼,這個理論意義上的利潤又如認定?是以經濟組織的實績報表為準,還是以投資目的為準?顯然,“利”在這裡不是一個學術定義上可用的精準表達。
企業需要“依法設立”——從根本上缺失學術的客觀認識精神。經濟活動中固然存在許多未經依法登記的經濟利益群體,但學術上不能立於法律和政策的立場不視其為企業。學術的公允性就在於不受法律、政策的制約,研究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表現為人們對世界的客觀認識,學術是不應當做為拉幫幹架的工具的。學術是法律、政策制定的依據,但學術不應該也不可能完全等同於法律、政策。沒有依法設立的經濟活動群體,學術上充其量也只能將其界定為非法經濟組織,至少不能將其排除在學術範疇之外。
“自主經營、獨立核算”——其實在計劃經濟時期,尤其進入70年代以後,農村生產隊都是自主經營、獨立核算的,所以,這兩個特點並不表現為企業的唯一表徵。
“從事生產、流通、服務等經濟活動,以生產或服務滿足社會需要”——這種表述無論是語言還是思維,都相當的紊亂。首先,“生產”、“流通”、“服務”三個概念並列,嚴重違反了漢語言的邏輯關係。“服務”,規範辭書的釋義是“履行職務,為大家做事。”是對行為目的公益價值的描述。服務可以是有償的,也可以是無償的;可以由他人認定,也可以自我認定,是一個主觀色彩很強的語彙,其表意屬性漂移不定。而與之相對的“生產”、“流通”則是對物質運動形式的描述,與“服務”的描述定位不是同一邏輯標準,並不存在語義上的並列關係。也就是說,如果從行為目的的公益價值上看,生產、流通兩個領域的活動都具有為社會公眾服務的特性。其次,把經濟活動劃分為“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