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3部分

面還有話,轉過彎兒之後就接上了。明允說,做官雖無趣味,但王命如果再來,我也不好拒絕。要是再拒絕,人家就該罵我沽名釣譽,要挾朝廷了。所以即使不感興趣,還得接受皇命。好在兩個兒子很快就會服滿,要進京等候分配職務,我也要一起進京,到時候什麼都好辦了。這不是又挪回來了嗎?

大宋遺事 第四十五回(4)

給別的朋友寫信,明允就說得更富有尊嚴了:自己衣食不愁,俯仰草野之間,靜觀天下太平,是何等快樂,哪裡想去做什麼勞什子官!說到聞名當世,我的議論文章,難道還不足以沾沾自喜,還要有求於世俗嗎?可歐陽大人不棄微寒,硬是要拖我出去,州縣又緊催不放,說不得,恐怕只好勉強上路了。他也不想想,假如朋友問他:既然這樣,當初您又何必千里迢迢去獻書求薦呢?他該怎麼回答?或許他早已料到,朋友也是官場上的人,知道凡有志於官場的中國文人,從來就有這麼多張致、矯情,這樣的問題別說問,連想都不會想到!

對於朝廷的第一道敕命,他以身體不適為藉口,復書辭免了。與辭書一起上奏的,還有一封專門上給仁宗皇帝的信。信中條列了自己想到的十件大事,大抵都是替皇上支招。一是,為了改變吏治的弊病,無論升官降官,都要明舉功過,不能含糊其詞。二是,為了制止僥倖之風,一定不要因為官蔭而任子。三是,請專設御史考校官吏,可以事半功倍。四是,尊敬下級官吏,州縣官吏不必像奴僕一樣通名贊拜知州太守。五是,請求恢復武舉,為國家儲備將才。六是,法治不足以治理天下,皇上御臣不能用法。說到具體,就是要准許大臣們退朝後互相來往,科舉考試也不必糊名防止作弊。七是,不要輕易升人官職。尤其是中過進士頭兩名的,升官太快,不到十年就可以做到宰相,實在太過分,得真有大功,才能升遷。館閣官員,也非得有舉薦才成。八是,出使夷敵的應當有專人,還要放權,不要過分束縛他們。這樣,既不會誤事,也能震懾敵人。九是,不能濫赦濫賞。最後,是請皇上疏遠小人,不要讓宦官太監們專權。他很清楚:朝廷之所以招他,不是看中了自己的政見方略,不過是覺著文字尚嘉,略有可用之處罷了。至於方略,一定都認為是迂腐之論。所以,最後特特以漢代的賈誼作比:賈誼的意見出來時,也都被指責為迂腐,漢文帝不用,到漢武帝時才用上了。言下之意,是請皇上不要冷落了他這當代賈誼:下一代皇上果真用了自己的方略,那多尷尬呵!

這些招,有些相當膚淺。朝好裡說,不是他無能,只能歸罪於他遠離政治權力中心,只好想當然。另外一些,則早被人講過十遍百遍了。靠它們,自然不能解決問題。既解決不了問題,也就只能成為嘲笑三家村學究的新笑料了。靠它博官,當然也不行。

到朝廷的第二道敕命下來,明允就帶著子瞻、子由兩個上路了。誰都知道這次踏的是一條不歸路,自然難免傷感。好在是去任官,前程似錦,傷感不過留戀故土而已,很快就過去了。房子是帶不走的,傢俱等笨重東西也得捨棄,帶走的只是書與衣著細軟。既是搬家,東西多,只好走水路,不能再像上一次進京那樣從劍閣走了。由眉州而嘉州,過三峽一直到江陵,才下船陸行。一路上游山玩水,倒也愜意,寫了好多記遊詩文。一路的風土人情,自然又叫子瞻、子由大長了見識。

為了節省或免於應酬起見,明允帶著家裡的人,在京城東邊七八十里的雍丘縣租下房子住了,沒事也不大往汴京城裡去,只留子瞻與子由兩個,在城南的懷遠驛驛站裡住著。接下來的事,出乎意外地順溜:朝廷居然接受明允的請求,免試讓他做了秘書省試校書郎。校書郎,不過只是校勘館閣藏書的小小文職官員而已;帶一個“試”字,大體是說沒經過考試,並非正式任命,不過試用而已。就這,除了歐陽修的保薦之力,還得力於另外一個人,就是趙挕U話自從與範鎮鬧過一場,調出京外知州,幾經週轉,已經做到成都府路的轉運使,回京的時候專門薦了明允。明允得到訊息,自然又去信向二位道謝。

試官比不官固然叫人高興,可究竟還有不順心的事情。主要是兩條,一虛,一實。

試官是沒有薪水的,怎麼著也得有個實銜,才能領到薪俸。沒有薪俸,天長日久,生活怎麼辦?這是實。虛呢,是怎麼和歐陽修他們這些人相處?一做了校書郎,就入了公門,與人相見就得分等靠級了。要命的是,這個校書郎差不多是個等外的弼馬溫,而歐陽修他們已是一二品大員了。要論官場規矩,自己見了他們,不得將頭都叩腫了嗎?可自己一直以道取人,是將歐陽修他們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