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5部分

賜教,與朝廷同心同德,共創輝煌!”

富弼或者心有所指,但話畢竟不好說白,未免籠統,臺諫官員也就不買他的賬了。有那嘴快的答道:“丞相說得對極了,我們一定與朝廷同心同德。一切全看朝廷的做法。對,誰敢不從?不對,我們就是想服從,也怕難以辦到。”

官話來官話去,誰也弄不清其中的好惡向背。

這一切對於安石,當然都是一種無形的壓力,讓他真正體會到因循勢力的霸道與兇狠,辦事不得不愈加小心了。但這些似乎又早在意料之中,雖說承受著壓力,倒也並不怎樣驚慌。既已走上崗位,也就只能硬著頭皮往前闖了。

他先請皇上下了一道詔書,請三司的判官、各路轉運使及京內外相關各類官員,儘快上書彙報財經狀況,提出可行的建議。無論如何,瞭解情況與集思廣益,是第一樁要緊事情。

txt小說上傳分享

大宋遺事 第七十一回(3)

跟著,他就開始考慮均輸的事了。

他又一次開啟了《周禮》。相關的章節,他差不多都能背下來了,可仍然看不夠:似乎每讀一遍,都有新的收穫。考慮均輸,自然更不能不讀《周禮》。周代的財經與稅收制度本身,就是一種浸透了智慧的天才舉措。

那時,賦稅實物的徵取,有兩大原則。首要一條,是等差區別。第二條,則是通財移用。

所謂等差區別,是指國家收取的賦稅實物,有粗有細,有多有少,徵取的時候,一律按地區遠近,作出區別。以京城為中心,每一百里為一個檔次,近粗遠精,數量也相應減少許多。比如,最近的一百里,交糧要連稈兒一起交;二百里除去稈兒,到五百里只交精米了,等等。京畿之外的廣大地區,則只以本地所產的東西進貢朝廷,不再額外增加別的負擔。

通財移用,則是將貨幣與實物靈活交易的一種變通辦法。官府管理並積極干預市場,缺的貨物要設法使它不缺,廢除不合理的制度;賣不出去的滯銷產品,由官府先買下儲存起來,到缺的時候再拿出來賣給老百姓。這樣做,並不為了盈利,不過藉以調節市場而已。

原則雖是兩個,總目的只有一條,就是使賦稅均齊,不偏不倚,不致苦樂不均,無端加重老百姓的負擔,使政府財政富足通暢,合於義理。由古代反觀時下的狀況,就不能不讓人感慨萬千了。

時下的實物徵收制度,弊端叢生。說是一大弊政,可是一點兒也不誇張。

京城是全國最大的消費中心。除了皇親貴戚,鳳子龍孫,還有官僚士紳、屯駐將士等等,吃穿用度的綾、羅、絲、麻、糯米、土特產品等等,全都要朝廷撐著。除了吃喝拉撒,還有駐軍的一些特殊實物需要,比如做軍器的瓴毛、牛皮、箭桿等等,也全都要指望朝廷。羊毛出在羊身上。為了維持這一龐大群體的消費,除了夏秋兩季及其他雜項等正式稅收之外,國家不得不向各地百姓額外無償地徵收這些東西。官府只管根據住戶多少,或住戶的財產等級、田地多少,硬性攤派,根本不管那地方是否出產這種東西。而且要的時候,也只管按上峰的命令辦事,隨心所欲,說要就要,不管是不是當行季節。至於別的,比如說為老百姓著想,多留個心眼,以豐補歉——豐年,上貢的東西多,我就多徵一點,到荒年歉收,我再少徵一點,將過去存的東西拿來充數,他們就更不考慮了。既然這樣,老百姓那日子能好過嗎?

這還只是徵收。

千辛萬苦徵集來的東西,送到汴梁,你當有人會愛護嗎?沒那事兒。往倉庫一堆,就萬事大吉了。想問問到底有多少存貨,下年還需要不需要那麼多,哪些東西消費多,下年該多收一些,對不起,沒處問去,管收的官兒沒這個義務。既是一筆糊塗賬,或多或少,也就在所難免了。多或少,反正也與任何人都沒關係!再多,也還是按章辦事收;少了不夠,報告朝廷再多收些,或花錢去買,就是了,誰會腰痛?那麼,下面這些事要常常發生,也就毫不奇怪了:或者,倉庫已經爆滿,地方還在源源不斷地徵集、運送,只好一面降價拋售,一面照收不誤;或者,完全相反,地方上已經無物可徵,只好高價在市場上收買。誰能囤積居奇,賤買貴賣?只有兼併富豪之家。一來二去,吃虧的只能是朝廷與普通百姓,而得利的,自然是那些有錢有勢的大戶!

比起古代的均齊之法,這種弊政不是很該改一改嗎?

怎麼改呢?當然還是過去說的:法先王之意。

首先,應當賦予主管諸路財政經濟的方面大臣充分的權力,讓他們有權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