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0部分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辨病期

中風的病期可以分為急性期、恢復期、後遺症期三個階段。急性期是指發病後兩週內,中臟腑可至1個月;恢復期是指發病兩週後或1個月至半年以內;後遺症期指發病半年以上。

2。辨中經絡與中臟腑

根據臨床表現,凡半身不遂,口舌喁斜,舌強語謇而神志清醒者,則為中經絡。若有神志昏蒙者,則屬中臟腑。鑑別要點是有無神志障礙。

3。中臟腑辨閉證與脫證

閉證乃邪閉於內,表現為突然昏僕,不省人事,牙關緊閉,口噤不開,兩手握固或拘急,肢體強痙,大小便秘等;脫證乃陽氣外脫,可表現為目合口開,面色蒼白,氣息低微,鼻鼾息微,手撒肢軟,大小便自遺,汗出肢冷,脈細微欲絕等。閉證常見於中風驟起,病性以實為主;脫證則多由閉證惡化轉變而成,病性以虛為主,病勢危急,預後兇險。

4。閉證辨陽閉與陰閉

閉證根據熱象的有無分為陽閉與陰閉。陽閉者症見面赤身熱,氣粗口臭,躁擾不寧,舌苔黃膩,脈弦滑而數;陰閉者症見面白唇暗,靜臥不煩,四肢不溫,痰涎壅盛,舌苔白膩,脈沉滑緩。

5。辨病勢順逆

若先中臟腑,神志逐漸轉清,半身不遂未再加重或有恢復者,病由中臟腑向中經絡轉化,病勢為順,預後多好。若屬中臟腑的重病,如神昏偏癱症狀在急性期,仍屬順境。如見呃逆頻頻,或突然神昏,四肢抽搐不已,或背腹驟然灼熱而四肢發涼甚至手足厥逆,或見戴陽證及嘔血證,均屬病勢逆轉。

二、治療原則

1。分清病期。兼顧標本緩急

本病需根據不同病期而兼顧標本緩急分別論治。

急性期以平肝息風、化痰祛瘀通絡為主。閉證治當息風清火,豁痰開竅,通腑洩熱;脫證急宜救陰回陽固脫;內閉外脫之證,則須醒神開竅與扶正固脫兼用。

恢復期及後遺症期,多為虛實兼夾,治當扶正祛邪,標本兼顧,平肝息風、化痰祛瘀與滋養肝腎、益氣養血並用。本病病機為本虛標實,氣血不足或肝腎陰虛,痰、火、氣、血逆行,阻絡閉竅,因此,補益氣血、滋補肝腎、潛陽息風、豁痰祛瘀為主要原則。

2。正確使用通下之法

中風之中腑者,有因瘀熱內阻,腑氣不通,邪熱上擾,神機失靈者,應及時使用通腑洩熱之法,有助於邪從下洩。中髒陽閉證,風陽痰火熾盛,內閉神機,有時因邪熱搏結,亦可出現腹滿,便秘,小溲不通,苔黃膩,脈弦實有力,亦應配合通下之法,使大便暢通,痰熱下洩,則神識可清,危象可解。但正虛明顯,元氣欲脫者忌用。

三、證治分類急性期

(一)中經絡

1。風痰瘀阻證症狀:頭暈,頭痛,手足麻木,突然發生口舌咼斜,口角流涎,舌強言謇,半身不遂,或手足拘攣,舌苔薄白或紫暗,或有瘀斑,脈弦澀或小滑。

證機概要:風痰上擾,肝陽化風,痺阻經脈。

治法:息風化痰,活血通絡。

代表方:半夏白朮天麻湯合桃仁紅花煎加減。前方功能化痰息風,補脾燥溼,溫涼並濟,補瀉兼施,用於風痰上擾,眩暈頭痛,胸悶嘔惡,舌苔白膩,脈弦滑者。後方活血化瘀,行氣散結。

常用藥:半夏、茯苓、陳皮、甘草補脾益氣;白朮燥溼化痰;桃仁、紅花逐瘀行血;香附、青皮、穿山甲、延胡索理氣行血;天麻平息內風;生薑、大棗調和營衛。溼痰偏盛,舌苔白滑者,加澤瀉、桂枝利溼化飲;肝陽偏亢者,加鉤藤、代赭石潛陽息風。中成藥可服血塞通片以活血化瘀。

2。風陽上擾證

症狀:常感眩暈頭痛,耳鳴面赤,腰腿痠軟,突然發生口舌喁斜,語言謇澀,半身不遂,苔薄黃,舌質紅,脈弦細數或弦滑。

證機概要:肝腎陰虛,痰熱內蘊,風陽上擾,經脈痺阻。

治法:鎮肝息風,育陰潛陽。

代表方:鎮肝息風湯或天麻鉤藤湯加減。前方功能鎮肝息風,善治陰虛陽亢、肝風內動而致頭暈目眩,面赤,肢體活動不利,口舌咼斜,甚則跌僕,不省人事,脈弦長有力者。後方功能平肝、息風、鎮潛,用於陽亢風動,眩暈肢麻者。

常用藥:龍骨、牡蠣、代赭石、珍珠母、石決明、龜板鎮肝潛陽;天麻、鉤藤、菊花平肝息風;白芍、玄參養陰柔肝;牛膝引血下行;桑葉、菊花清肝洩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