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勞倦過度
包括房勞、煩勞等。《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陽氣者,煩勞則張。”煩勞過度,耗氣傷陰,易使陽氣暴漲,引動風陽上旋,氣血上逆,壅阻清竅;縱慾過度,房事不節,亦能引動心火,耗傷腎水,水不制火,則肝風內動,擾亂清竅而發病。
4。飲食不節
平素嗜食甘肥醇酒,脾失健運,聚溼生痰;或逸多勞少,形體肥胖,氣虛而多溼多痰,痰溼內盛,痰鬱化熱,阻滯經絡,或痰熱生風,橫竄經絡而成病。
一般來說,中風的發病都有明顯的誘因。因此,對於誘發因素,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儘量避免。
二、病機
中風病機主要為陰陽失調,氣血逆亂。病位於腦,與心、肝、脾、腎關係密切。氣血不足或肝腎陰虛是致病之本,風、火、痰、瘀是發病之標,一旦遇到煩勞、惱怒、房事不節或醉酒飽食等誘因,陰陽嚴重失調,氣血發生逆亂而致猝中。
由於病位淺深、病情輕重的不同,又有中經絡和中臟腑之別。
中經絡之證,病位較淺,每因風痰瘀阻滯經脈,或肝風夾痰,橫竄經絡,氣血不能濡養機體,則見半身不遂,口舌喁斜,言語不利,或僅見口舌咼斜,或伴見半身不遂等症狀。若風陽痰火矇蔽清竅,氣血逆亂,上衝於腦,則見中臟腑之證,病位較深,或因絡損血溢,瘀阻腦絡,而致猝然昏厥仆倒,不省人事。
中臟腑因邪正虛實的不同,又有閉、脫之分,及出現由閉轉脫的演變。若風陽痰火矇蔽清竅,則見昏僕、不省人事、面赤、息粗、肢體拘急等閉症。如風陽痰火熾盛,進一步耗灼陰精,陰虛及陽,陰竭陽亡,陰陽離決,則出現脫證。此時精氣去而神氣脫,表現為口開目合、手撒、汗出肢冷、氣息微弱等虛脫之危重證候。
在恢復期,中經絡之證因風、火、痰、瘀之邪留滯經絡,氣血執行不暢,而仍留有半身不遂,口歪或不語等後遺症,一般恢復較慢。而中臟腑病情雖然危重,如經積極搶救治療,往往可使病情脫離危險,神智漸趨清醒,轉危為安,然恢復期往往因氣血失調,血脈不暢而後遺經絡病證。
綜上所述,中風之發生,病機雖較複雜,但歸納起來不外虛(陰虛、氣虛)、火(肝火、心火)、風(肝風、外風)、痰(風痰、溼痰)、氣(氣逆)、血(血瘀)六端,其中以肝腎陰虛或氣血虧虛為其根本。此六端在一定條件下,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而突然發病。有外邪侵襲而引發者稱為外風,又稱真中風或真中;無外邪侵襲而發病者稱為內風,又稱類中風或類中。從臨床看來,本病以內因引發者居多。
【診查要點】
一、診斷依據
1。猝然昏僕,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喁斜是其主症,病輕者可無昏僕而僅見口舌喁斜及半身不遂等症狀。
2。平素即有心煩易怒、眩暈、頭痛、心悸,或有長期煩勞過度、精神緊張、嗜食甘肥醇酒、形體肥胖等病史。每因暴怒、暴喜、過勞、排便用力、暴飲暴食、不慎跌僕等誘發。
3。發病前多有頭暈、頭痛、肢體一側麻木等先兆症狀。
4。多急性起病,好發於40歲以上人群。
二、病證鑑別
1。中風與癇證
中風與癇證均可突然昏僕,但癇證呈反覆發作,發作時口中有叫吼聲,口吐涎沫,四肢抽搐,鼻鼾,無口舌喁斜及半身不遂。昏迷時間不長,一般幾分鐘至一兩小時,不經服藥可自行甦醒,甦醒後無任何後遺症。病多起自幼年。
2。中風與厥證
厥證亦可突然昏僕,重者神志不清,但為時較短,一般半天至一天,昏迷或醒後無半身不遂和口舌咼斜等症。但血厥之實證亦有發展成中風的可能。
3。中風與口僻
口僻俗稱吊線風,主要症狀是口眼歪斜,常伴口角流涎,耳後疼痛,而無半身不遂或神志障礙等表現,多因正氣不足,風邪入於脈絡,氣血痺阻所致,不同年齡均可罹患。中風(中經絡)的病機是大多由於氣血逆亂,使風、火、痰、瘀痺阻腦脈或血溢腦脈之外,臨床特徵是口舌歪斜,但同時出現半身不遂、語言不利、偏身麻木等。
4。中風與痙證
痙證以四肢抽搐、項背強直甚至角弓反張為主症,發病時也可伴有神昏,但痙證患者之神昏多出現在抽搐之後,而中風患者多在起病時即有神昏,而後可以出現抽搐。痙證患者抽搐時間長,中風患者抽搐時間短。痙證患者無半身不遂、口舌喁斜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