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部分

士名字刻於碑上,以寄哀念。

5月7日,日方中斷了中日秘密談判,在西起古北口、東至山海關的長城全線,向中國守軍發動了開戰以來規模最大的進攻。

5月10日,日軍第8師團主力夜襲新開嶺(古北口南1公里)第17軍陣地。經過3天的戰鬥,重鎮石匣(密雲東北30公里)被敵佔領。第17軍的3個師損失慘重,無力再戰,遂下令後撤。日軍於19日晨佔領密雲。

當守軍潰退、日軍向密雲追擊的時候,北平軍分會急調集結於昌平地區的傅作義第59軍進到懷柔佈防,協助第26軍蕭之楚部保衛北平。由於北平危急,蔣介石急令馮欽哉第42師、第87師、第88師等部北上,保衛北平。

在灤河地區,日軍第6師團、混成第14旅團、第14師團的第28旅團等先後從遷安的高臺子、忍子口等地渡過灤河,從第29軍和第67軍的結合部突破,使灤河西岸的守軍紛紛後退。第29軍頑強抵抗到15日,終因寡不敵眾,不得不向西撤退。16日,日軍佔領了灤西的豐潤、遵化。

當前線戰鬥最激烈的時候,中日間在北平的秘密談判也到了關鍵時刻。為了使日軍答應停戰,何應欽命令何柱國、王以哲、萬福麟等軍撤到寧河、寶坻之線,宋哲元部撤到三河、平谷以東地區。這樣,日軍第6師團在灤西的進攻如同旅行,未遇到中國軍隊的任何抵抗。這時,新成立的北平政務整理委員會委員長黃郛到達北平,派出密使與日方人員談判。日方獲悉北平軍分會已經準備屈服,為了在即將到來的停戰談判中佔據更為有利的地位,關東軍命令所屬各部繼續進攻,以搶佔更多的地盤。5月23日,日軍又相繼佔領了玉田、平谷、薊縣、三河等縣城。在北平懷柔、順義一帶構築了工事的傅作義第59軍與日軍第8師團進行了長城抗戰以來的最後一戰,給日軍以一定的殺傷。當天,在北平城內,黃郛連夜與日方代表達成協議,決定中日雙方在順義、通縣、香河、寶坻、寧河、蘆臺一線全線停火。正在與日軍交戰的傅作義軍只好遵令停止戰鬥,向後撤退。日軍先後佔領冀東的豐潤、遷安、遵化、唐山、玉田、薊縣、三河、香河、平谷、密雲、懷柔等縣市。這時,日軍已全部突破長城各口和灤河防線,守軍退至平、津附近。日軍從南、東、北三個方向對北平形成威逼態勢。至此,歷經近3個月的長城戰役的戰火逐漸平息下來。

長城抗戰雖然失利,但是中國愛國軍隊以犧牲近2萬人的代價,給予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特別是喜峰口之戰,打出了中國軍隊的威風。

//

*第八章勝敗得失

當長城抗戰正處在最緊張的時候,蔣介石正指揮40萬大軍對江西中央蘇區進行第四次“圍剿”;面對廣大愛國官兵強烈的抗日愛國呼聲,蔣介石曾嚴令:“如再有偷生怕死,侈言抗戰,不知廉恥者,立斬無赦。”

失敗原因(1)

長城抗戰歷經5個月,最後以訂立喪權辱國的《塘沽協定》而告結束。這次失敗,不僅使中國兵員損失巨大,而且給以後華北的局勢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塘沽協定》的簽訂,使中國失去了熱河全省和冀東22個縣的領土。據戰後統計,中國軍人死亡16725名,負傷24019名,而日軍的傷亡僅2600名。中日雙方傷亡的比例大大超過了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戰爭對華北地區直接的物資破壞更無法統計。

綜觀長城抗戰,導致失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從政略上看,是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所致。雖然蔣介石石在長城抗戰中多少改變了“九·一八”事變以來不抵抗的政策,實行了“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方針。但這種抵抗只不過是為了平息國人抵禦外侮的呼聲,是為了爭取接受不是在最苛刻條件下的妥協,因而實質仍然是“消極抵抗,積極謀和”。

當長城抗戰正處在最緊張的時候,蔣介石正指揮40萬大軍對江西中央蘇區進行第四次“圍剿”;面對廣大愛國官兵強烈的抗日愛國呼聲,蔣介石曾嚴令:“如再有偷生怕死,侈言抗戰,不知廉恥者,立斬無赦。”何應欽、黃郛在與岡村寧次進行秘密談判時,何對岡村說:“實際上我國現在最難辦的是共產黨勢力的抬頭,故而不願引起對外問題。如果日本不就此停止對我國的壓迫,其結果中日兩國都將給共產黨以可乘之機。”何應欽的話道出了國民黨屈辱地接受《塘沽協定》的真實意圖,是對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政策最好的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