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真偽。文學家則不能不佩服這部歷史小說的既是歷史,又是小說的彌合無縫的統一,在歷史小說中,至今,它仍是不可逾越的高峰。

自古至今,類似的演義浩若煙海,當代人寫歷史小說者,則更是犖犖大端。但比之《三國演義》,或是通俗敷演,拘謹而乏文采;或是向壁虛構,荒唐無足憑信;或是陳詞濫調,庸俗甚至腐朽;或是泥古不化,令人不堪卒讀。有的把帝王后妃寫成比當代人還新潮的摩登人物,有的把起義領袖寫成深諳當代游擊戰術的將領,有的把醜惡美化成為進步,把反動歌頌成為美行,有的把暴君寫成明主,軍閥寫成救星,封建道德寫成萬世不變的綱常倫理,那老百姓自然也就寫成了群氓。更有一些歷史小說作家,或是跑馬圈地,佔山為王,把某段歷史視作私家禁臠,不容他人插足;或是以史為名,變相賣春,糟蹋古人,貽笑大方;或是志大才疏,貪多求全,力不從心,難以為繼;至於那些充斥地攤的粗製濫造的偽劣歷史小說,則是屬於打假範圍的事情了。所以,在中國,迄今為止,還沒有一本歷史小說,能比得上《三國演義》這樣深入人心。現在如此,若干年以後,仍將如此,因為它是部真正的藝術品。

它不是白話小說,也不是文言小說。半文不白,自成一式。它比白話典雅,而不失平白如話的特點,它比文言淺顯,可又並不艱深費解。上自滿腹經綸之士,下至引車賣漿者流,居然雅俗共賞;從舞臺至銀幕,從地方戲到電視劇,搬演出來,也能老少咸宜。無論點頭稱是也罷,搖頭非議也罷,這本書以其自身的政治、藝術價值而傳世永存。

它曾被人譽為“第一才子書”,高於《莊》、《騷》、《史記》,認為“扶綱植常”、“裨益風教”而頂禮膜拜。也被人視作“野史蕪穢之談”,責之以“太實而近腐”、“七實三虛惑亂觀者”,以及“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者,也大有人在。雖確有諸多不足之處,然而無論如何,這部千百年來由說話人、藝人和文人集體創作出來的智慧結晶。不但有觀賞價值,有娛樂價值,有消遣價值,而且有文學價值,思想價值。除此以外,還有啟示意義的實用價值。《三國演義》的生命力,也許就在這裡。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權謀三國(1)

拜把子,是國貨。很少見外國人有什麼結義兄弟的,除非勾肩搭背的同性戀,兩個男人有點像契兄契弟那樣親熱。正經的西方男人很忌諱同性之間過分親暱,友情可以很深厚,但無結拜這一說。即或是基佬,他們也寧願是夫妻,而不想成為兄弟的。

在中國,在舊社會,拜把子是很普遍的社會現象。上自黨國大老,下至市井百姓,挺熱衷這種用契約形式肯定下來的,無血緣但能達到有血緣關係的兄弟情誼。據說,蔣介石當年在上海發跡,就和一位青紅幫的頭子杜月笙拜過把子。後來,他還和少帥張學良,也換過帖的。

這都是屬於政治行為了,磕頭歸磕頭,翻臉歸翻臉。西安事變,少帥留了老蔣一條命,還算義氣當先,但老蔣把這位義弟,差不多等於關了一輩子,至死也不說一個放字,真夠不義氣的了。用得著時義氣,用不著時就不義氣,所以,拜把子也是結義的由來。

契結金蘭,歃血為盟,叩首發誓,生死兄弟,是屬於中國文化,特別是漢文化的一種獨有的人際交往形式。中國人喜歡採用感情的方法,鞏固和對方的關係。春秋戰國時,國與國間講究“質子”,國君把自己的兒子送到鄰國以示信,無非為了聯絡以保安全,也許後來覺得這種以人質表示感情的做法,有點殘酷,逐漸淘汰了。漢代就改了,用“和親”這種辦法,把我的女兒嫁給你,你成了我的女婿,你還能反我嗎?其實,嫁到番邦的公主,等於人質一樣。那些單于們高興承認你是老丈人,不高興殺了你的女兒犯邊騷事,也時有發生。於是,“結義”的手段便廣泛採用了。

劉邦和項羽在舉事後,就“約為兄弟”過,共同反秦的。秦亡未已,這兩個人就打得不亦樂乎。公元前二○三年,成皋、廣武之戰,項羽急了,把劉邦的老爹抓來,放在火上烤,用以脅迫劉邦就範。劉邦則更無賴,捎過話來:你我是拜把子弟兄,我爹就是你爹,如果你一定要殺爹的話,別忘了給我留一塊肉下酒。因此,拜把子,多半是政治上的結合,感情是次而次之的事。

政治上的需要,一旦不存在,這種結合也就瓦解。

《三國演義》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中的“結義”二字,一直被認為是“千古佳話”,成為後世幾千年來,所有拜把子弟兄的榜樣。連燒香磕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