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賈逢)經史遍通,於閭里每有觀者,稱雲振古無倫。門徒來學,不遠萬里,或襁負子孫,合於門側。皆口授經文,贈獻者積粟盈倉。或雲:“賈逢非力耕所得,誦經舌倦,世所謂舌耕也。”

賈逢是東漢時著名的經學家。他從小才智過人,長到十歲時,《詩》《書》《禮》《易》《樂》《春秋》六部儒家經典,賈逢就已經能背誦了。賈逢的姐姐對此很驚訝,因為就是讀書多年的成年人,也很難將這些著作全部背下來,於是他的姐姐就問他:“咱們家很窮,從來沒有請老師來教你,你是怎麼背過的呢?”賈逢說:“我五歲時,姐姐就抱著我在籬笆旁聽鄰居家讀書,幾年下來,我自然就會背誦了。”

賈逢的姐姐聽了很高興,於是決定教賈逢寫字。沒有寫字用的帛,姐弟倆就用院子裡的桑樹皮來代替。有時候,賈逢還把字寫在門扇上或屏風上,一邊念一邊記。過了一年,他已經把經文全弄通了。

訊息傳出後,很多人都不遠萬里,或帶著孩子,到賈逢家拜師求學。賈逢教學,不拘泥於前人,有不少創見,很受歡迎。他的學生用糧食作學費,裝滿了他家的糧倉。有人說:“賈逢家的糧食不是他親身耕種的,而是靠講經,也就是靠舌頭耕種出來的。”

“舌耕”,指讀書人教學生唸書,舊時茶肆酒樓中說書人所操之業也叫“舌耕”。後來多作為教師職業的代稱。

■ 社稷

“社稷”一詞始於西周。

“社稷”在現在是一個詞,而最初,“社”和“ 稷”為兩個詞。“社”,古代指土地之神;古代又把祭土地的地方、日子和禮都叫社。“稷”,指五穀之神。兩者本來各不相干。“社”,與“土”本是一字,後來加上了“衤”旁,也就成了土地神的名稱。社祭的神壇也稱為“社”。從天子到諸侯,凡是有土地者都可以立社,甚至鄉民也可以立社祭祀土地神。“稷”原是周民族的始祖后稷,在西周始被尊為五穀之長,與社並祭,合稱“社稷”。根據《周禮?考工記》,社稷壇設於王宮之右,與設於王宮之左的宗廟相對,前者代表土地,後者代表血緣,同為國家的象徵。古時的君主為了祈求國事太平,五穀豐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穀神。《禮記?曲禮下》:“國君死社稷。”就是國君與國家共存亡的意思。

現在,“社稷”即為國家的意思。

兩字篇 第六章(2)

■ 使節

“使節”一詞源於古代的一種官職憑證。

“使”字,有派遣、奉命的意思。我國古時的使臣辦涉外事務,要持以“符節”作為國君代表的信物。據《周禮?地宮?掌節》載:“掌節掌守邦節而辨其用,以輔王命,守邦國者用玉節,守都鄙者用角節。凡邦國之使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門關用符節,貨賄用璽節,道路用旌節,皆有期以反節。”

“節”,一般都是用竹子為柄,節上綴犛牛尾飾物,亦稱“旌節”。如蘇武出使匈奴時,持的就是這種“節”。“節”,是皇帝親授,表示持有者是皇帝的正宗代表,對使臣來說,他所持的節又是皇帝和國家的象徵,人在節在。正因為古時的使臣持節作為國家代表的信物,因此歷代都把“使”與“節”聯稱,就是近代持“國書”赴任的全權大使、特使,也被世人稱為外交使節。

現在,“使節”的含義有了變化,指一國常駐他國的外交官,或派駐他國臨時辦理事務的代表。

■ 市場

“市場”一詞來源於古代所說的“市井”。

唐朝詩人李紳的《入揚州郭》上有“堤繞門津喧市井,路交村陌混樵漁”之句。“市”,《說文解字》稱為“買賣之所也”。《古史考》說:“神農作市。”“井”,最初指水井,原為井上欄木的象形字。

水井是人們必去之處。由於有飲水、洗滌等許多便利條件,水井很容易成為人們以物易物的場所。所以,《正義》說:“古者相聚汲水,有物便賣,因成市,故云市井。”可見,市井是進行商品交換的場所。

後來,市井又引申為街市、鄉里、城邦、民眾等意。作為專門從事買賣之所的“市井”則轉為“市場”二字。

現在的“市場”即為買賣商品的場所。

■ 書香

“書香”源於一種芸香草。

過去,古人為了防止蛀蟲咬食書籍,便在書中放置一種芸香草,這種草有一種清香之氣,夾有這種草的書籍開啟之後便清香襲人,所以稱之為“書香”。

芸香草亦稱芸香,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