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部分

。 如果在本篇來講:道是仁之體,仁是道之用。 所以他說,一個人如果真正得了道,早晨得了道,晚上死了都合算,人生就是怕不聞道。

富貴不淫貧賤樂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一個人如果真正立志於修道,這個“修道”不是出家當和尚、當神仙的道,而是儒家那個“道”

,也就是說以出世離塵的精神做入世救人的事業。 一個人如果志於這個道,而討厭物質環境艱苦的話,怕自己穿壞衣服,怕自己沒有好的吃,

207

491論 語 別 裁

換句話說,立志於修道的人而貪圖享受,就沒有什麼可談的了。 因為他的心志已經被物質的慾望分佔了。 孔子這句話是說,一個人的意志,會被物質環境引誘、轉移的話,無法和他談學問、談道。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講到仁的用世,一個大政治家處理國家的事情,沒有自己固執的成見。“無適也”

是說並不希望自己一定要發多大的財,作多大的官。 雖然這樣沒有成見,也不是樣樣都可以。“無莫也”就是有所為,有所不為。 那麼應該走哪一條路呢?

“義之與比”

,義就是仁的用,只問應不應該做,為道德應該做的就做了,不應該做就不做,以義作比對。 推之個人的立身處世,也是一樣的道理,這是講仁的修養條件。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 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孔子在這裡講君子與小人在仁上的分野。 他說君子的思想中心在道德,違反道德的事不幹,小人則不管道德不道德,只要有土地就幹了。 古時的土地,相當現代的財富。 有錢就是好的,小人想念的都是財富、利益。“君子懷刑”

,君子最怕的事,是自己違反德性,其次怕做犯法的事情。 法律和門鎖一樣,防君子不防小人,小偷真正要偷,鎖是沒有辦法的。法律也是一樣,真要犯法的人,很多是精通法律的,不精通法律的不敢犯法。 所以要有道德作基礎,才能補救法律之不

208

裡 仁 第 四591

足,因此君子是懷畏刑法,小人只是懷思福惠——處處講利害,只要有好處就幹了。 中國過去商場上有句話:“殺頭的生意有人作,蝕本的生意沒有人作。”就是這個道理。 這裡孔子是說明仁義之道。但說起來很容易,真正的修養卻很難做到,因此下面補充一句: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這個放,就是開展、放任。 一個人基於利害而作人做事,最後招來的是怨懟;對於朋友,若是以利害相交,要當心,這種利害的結合,不會有好結果,最後還是怨恨以終。

敝屣功名尊道義

以下講到仁人對社會做大事業的原則: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

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古代的諸侯立國的大原則,是要謙讓就位,最後又功成不居,所以老子就說:“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這是上古文化的傳統思想,後來儒道兩家都奉為圭臬。 而中國幾千年來歷史的事實,每當撥亂反正的時候,都是道家的人物,用道家的思想來完成大業的。 等到天下太平了,才由儒家的人物出來大講治平之道。 道家的功成身退,而又退得不大好的有兩人,一個張良,一個諸葛亮。 比較退得可以打八

209

691論 語 別 裁

十分的是姜太公,諸葛亮大概可以打六十五分到七十分,因為欲罷不能,只好鞠躬盡瘁了。道家的人不求名不求利,隱顯無常,所以更覺親切可愛。這與西方文化的觀念大相異趣。我們看歷史上道家的人物,要去考證他們可真要命,他們學問再高,功勞再大,最後還是隱掉了,修道去了。 修道以後連自己的名字都不要了,最多報個代號叫什麼子、什麼老的就算了,有時還裝瘋裝癲,如神龍見首不見尾。 近世的西方文化可不然,一個人如果成功了,就要拿什麼什麼獎金,名要大,利要多,越大越多越好。由此看來,中西文化的確在基本上有所不同。 中國文化真誠謙虛的精神,是孔子非常贊成的事,他大加讚揚身退之道。尤其他對吳泰伯、伯夷、叔齊等不肯當帝王,最後逃走了的這些人,稱揚得不得了。 這並不是他鼓勵人不要當皇帝,不要搞政治,而是說你有才幹的話,就好好幹一番,成功了就退隱而不居功。 所以孔子在這裡感嘆,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