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部分

正愛好道德的人,討厭一個不道德的人。為什麼呢?一個愛好“仁”道而有道德的人,當然他的修養幾乎無人可以比擬,實在很難得;可是,他如果討厭不仁的人,看不起不仁的人,那麼他還不能說是個仁者。 但有些人的看法,就不一樣了,宋儒的解釋,認為愛好道德的人,討厭、看不起不道德的人,就是仁的境界。 這樣一來,宋代以後的儒家,意見紛爭,越來越多。 我們看《論語》的原文,並不是

204

裡 仁 第 四191

這樣解釋。 因為接著下面就說:“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意思是說,一個仁者,看到一個不仁者,應該是同情他、憐憫他,想辦法怎樣把他改變過來,這是真正仁者的用心。 我們講道德,別人不講道德,我們就非常討厭他,那麼我們是同樣以“不仁”的心理對付人家,我們這個仁還是不究竟。 所以孔子說:“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這是孔子講的忠恕之道,推己及人的寫照。 我覺得冷了,想到別人也怕冷,要別人快去加衣服;想到自己,就聯想到別人。 假如我自己仁,看到別人不仁就討厭,那我也是不仁。下面跟著是講“仁”的用:“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

這是他假設的話。 他是說,仁是很難的修養,人本來有愛人之心。 我們觀察一個幼兒,同情人家的時候特別多,後來漸漸長大了,心裡的厭惡也越大,仁心就不能夠發揮。 所以他說仁是人人可以做到的,但幾乎沒有人能在一天當中,用心、處世,完全合於仁道。 假使有,他仁的修養必然很高超。 只要立志,沒有說因力量小而達不到仁的境界。 但是他又補充一句,也許有力量不足而達不到的,但我從來沒有看到這種情形。這篇從開頭的一節,到這裡為止,都是講仁的體與用。所謂體是內心的修養,如何做到仁、愛人;仁的用,有推己及人的精神,心胸寬大,包容永珍,能夠感化他人,這是仁的用。講了仁的體用之後,下面引伸講仁的修養方法: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205

291論 語 別 裁

孔子說人的毛病,各於其黨。 這個“黨”不要以現代的觀念來解釋為政黨之“黨”。古人所講的黨是鄉黨,包括了朋友在內。 儒家思想,時常用到這個鄉黨的觀念。 古代宗法社會的鄉黨,就是現代社會的人際關係。 交朋友等社會人際的關係對一個人影響很大。 孔子說一個人會有過錯,往往都是社會關係的因果。 我們在社會關係中看到一個人的過錯,譬如某人作人的態度非常壞,而我們看得清楚,那麼自己就要反省,自己是不是有同樣的過錯,假如有,就改過來,假如沒有,就更加勉勵。 所以看看人家的過錯,可以引發仁的修養。

了知生死不相關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這個“道”就有兩個研究了。 前面曾提到過,在《述而》裡頭,孔子真正的學問精神是講“仁”

,他的根基則在於“道”。所謂:“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這是孔門學問的四大原則。 那麼這個“道”是什麼道?這是很難講得清楚的問題。 現在這個問題來了,我們前面稍微提過,研究上古時代的“道”字與“天”字,都有幾個意思。 同樣是個道字,用處不同,有時“道”是代表形而上的所謂本體,就是先有雞、先有蛋的問題;也是指人生宇宙萬有最初的那個本體。 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第一個道是指那個本體。

206

裡 仁 第 四391

“可道”說可以用一個方法,一個原則把它假設說明。“非常道”

,但畢竟不是平常的假設可以表達得出。就在這兩句話中,三個同樣的道字,意義都不同。 中國文字有假借用的。 碰到這些問題就很討厭。 例如“道”有時表示形而上的本體,有時候表示形而下的法則、原則、守則,如治道。 又如《孫子兵法》說:“兵者,詭道也。”因為軍事思想是活動的,用兵是不厭其詐的,一切為了打勝仗,這個“道”與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

,又完全是兩回事。 還有時候是道路的道,一條路叫作道。 有時候又是指心性而言,是心性的本體,也就是理性、理念的最高境界叫作道。那麼孔子在這裡講的“朝聞道,夕死可矣”的道,究竟是形而上的那個道,還是形而下的那個心性的法則呢?無法定論,這個問題很大。 在本篇裡,後面有孔子對曾子傳道的話,到那時再來研究,可以連貫起來解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