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穩定。
在科研中心,宋彪所看到的兩架原型機都是這樣的佈局,唯一的差別是有一架可能稍微大一點,機頭較高,機腹又較低,這意味著飛機更厚重,對格鬥效能不利,對航程則有利。
他是站在十米高的鋼平臺上往下看,對這兩架原型機的外形上的差別是一覽無遺,從他這個角度來看,邊條翼和前緣襟翼的大小也都有所區別,後緣襟翼的中間寬度有差別,所以有一架的後緣襟翼是弧形結構。
因為是渦扇發動機,矩形進氣道的結構明顯更復雜,進氣口也更大。
宋彪大致看了一番,感覺還是很不錯的,如果這個飛機能在五年內服役,那在世界範圍內絕對是第一流的領先級。
具體什麼時候能服役倒是未知數,宋彪就和身邊陪同的金希武董事長詢問,金希武本身也是沈飛公司的資深高階工程師出身,對這個專案也是非常瞭解的,但他不太敢回答。
整個平臺上忽然有點離奇的沉默。
大約等了幾分鐘,陪同在宋彪身邊的專案總設計師巴玉藻爵士才回答道:“五年內還是難以服役,有幾個問題需要逐步解決,首先是東北重工的渦扇發動機的問題,目前是可以用,缺陷是壽命有點太短,就p7目前進行的幾次測試來看,某些部件用鋁合金和鎳鉻合金都還缺乏一些特性,鈦合金和鈮合金的研製工作倒是一直在進行,可這裡面的難度也很大。”
宋彪有點失望的哦了一聲。
他在批准p7專案的時候做了一個估測,美國f…15戰鬥機也是在1965年開始啟動研製,1972年出的第一架原型機,實際上以美國的實力。60年代前期就已經具備f…15的生產能力,問題是美國自己走了很多錯誤,從二戰到越南戰爭期間一直都沒有刻意強調格鬥效能。而長期在空軍上被技術實力較差的米格戰機壓制。
直到1968年,美國才下定決心改變這一局面,1972年就完成了f…15原型機的生產,1974年就開始服役。
帝國現在和美國在1960年的技術差距主要就是在鈮鈦合金上。在鋁合金、鎳鉻合金領域都差不多了,帝國在鈮鈦合金領域起步也是比較早的,1930年就正式在多個冶金研究院進行鈮鈦合金的研製工作。
在一臺渦扇發動機上。哪怕是第一代渦扇發動機也至少用上20種以上的鎳、鈮、鈦、鉻、鋁、低矽系列合金,其他都還好,帝國目前唯一相對較為薄弱的就是鈮鈦系列的合金。
這也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因為鈦合金本身就很難搞,從1930年到1940年,帝國光是在鈦冶金工業領域投入的研究經費就多達3億中圓,在全國有六個冶金研究所專門從事鈦工藝的研究。一直到1937年才有了初步的工業化突破。
從鈦冶金的突破到鈦合金的研製、研究、測驗,中間至少還要有十年的週期,特別是效能測驗以及工藝加強測驗耗時太久,合金是搞出來了,但是在什麼溫度和壓力下加工才能保證性質的加強。才能更有效的加工,比之更復雜的是鈦合金的焊接工藝如何處理?
帝國這些年在這個領域投入的人力財力很大,但科研的這種東西,確實是沒有一個可靠的固定答案。
p7這個專案最終能否成功,能否順利達到軍方的要求,還是要取決於渦扇發動機能否更穩定和更強,而機身的製造也需要大量的鈦合金,目前的測試已經證明鋁合金在高空高壓環境下僅能維持在150度以下的工作環境,超過140度就會存在較為嚴重的變形,如果用鎳基合金製造機身構架和支撐,飛機重量又會嚴重超標,最後就像米格25那樣空有良好的氣動佈局和高航速,整體超重厲害,還是不能同時兼具近距離的高格鬥效能。
此外,由於採用雙發近距佈置的設計不利於飛機的靜穩定,在橫向穩定上採用微控制器和微機程控進行自動調整補償的想法雖然美妙,實踐起來卻無比艱難。
預感p7在短時間內很難服役後,宋彪有點失望,但也並不是很著急,因為在可預判的五到十年時間裡,擁有第二代渦噴發動機的j…6依然具備在世界範圍內的壟斷性優勢地位,這足以為p7爭取十年左右的研究週期。
對於早期的噴射式戰鬥機,十年以上的研究週期確實是足夠了。
巴玉藻膽子是比較大的,別人不太敢說實話,他卻實話實說的將這些事情都同宋彪彙報一番,p…3專案成功之後,宋彪接見過巴玉藻一次,並且親自為他授予一等男爵勳位。
他對巴玉藻這個人的印象還是很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