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俟其有釁。出其不意。直抵關外。則中原義士豪傑。豈無響應者乎?……”
對曰:“聖意。非但我東。天下萬世之幸。……”
這是一六五九年。李與朝臣宋時烈的一次密談。在這個時候的李。
||定決心要養一支精銳敢死之兵。聯合臺灣的鄭氏日本。等待時機。出兵北伐。
不僅如此。對於在班大臣中存在著的“萬一。有覆亡之禍。則奈何”的種種擔心。李也毅然決然的予以了回應。“以大志舉大事。豈可保其萬全也。大義則明。則覆亡何愧。益光舉於天下萬世也。”
當然。他也會接著給大家一個寬心丸且天意有在。予以為似無覆亡之虞也……”
由於朝鮮君臣上下一認為。“我朝三百年來。服事大明。其情其義。|不暇言。而神宗皇帝(明神宗歷皇帝朱翊鈞再造之恩自開闢以來。亦未聞於載籍者。宣祖大王所謂義則君臣。恩猶父子。實是真誠痛切語也”。所以。李的決策深朝野的廣泛支援。
為了實現北伐大計。首先採取措施。擴軍備。在他和群臣的努力下。駐漢城的都城御營廳軍由七千猛增到兩萬一千人。禁軍也由從前的六百名增加到了一千名。並全部都改編為騎兵。與此同時。他還指示御營廳大的建設大炮攻堅部隊還計劃要將守衛漢城的訓練都監軍增加一萬。御營廳軍增加兩萬。
遺憾的是。李出未捷身先死而隨著李的逝去。隨著臺灣陷中國本土的反侵略勢力徹底崩潰。再加上親明的清西派分裂新的一輪黨爭開始等等自身的諸多因素。作為實際行動綱領的朝鮮北伐大計最終被束之高閣。成了一場永遠的夢。
儘管如此。一七零四年甲申。也就是明朝滅亡的六十週年。李的孫子肅宗李在太牢大規模祭祀崇禎皇帝。同時。他又命漢城府在其王宮的後苑春塘臺設“大報壇”。祭祀神宗皇帝萬曆。
“大報”出於《記》郊特牲是郊天之義而兼有報德之意。
一七四九年。英宗李又將明朝太祖神宗(萬曆毅宗〈崇禎三帝共同供奉於大報壇並分別於三帝即位忌辰日。舉行隆重的參拜儀式。以表達對天朝出兵援朝的無比感激之情。以及對明朝滅亡的無限傷痛。這種祭祀活動並由此延綿下來。從不間斷。
此外。朝鮮還有祭諸葛亮嶽文天的三忠祠。還有祭祀著天朝出兵援朝的將領楊鎬李如松等人的宣武。
有人說。朝鮮北伐的流產。對朝鮮身來說應該是個大幸之事。他們的道理是儒臣議論朝政。往往總是容易從道德出發。而不顧自身的實際。說這話的人甚至還在叫囂。在當時的朝鮮一方。著明朝滅亡。本來是有了一個調整對滿夷的外交政策的大好良機。但是。“反清分子”卻利用朝鮮民族對滿洲的仇恨心理。推行名分主義的外交。延緩了“兩國”關係的改善。鬧了半天。在種的眼裡。本是天朝一部分的朝鮮為了光復天朝的北伐大計。卻成了為了名分而戰的齷齪行為。
對這種妄言。小女子絕不敢苟同。
難道考慮和尊崇道不對?強盜們殘害了你的。毀滅了你的家園。難道就因為強盜們勢大。你就可以丟棄一切道德的約束。可以忘掉一切所謂虛無縹“名分”。而甘願去與強盜們嬉笑言歡。甚至不惜出賣一切才順應天理?
小女子不談國家。不談天下。只人。道德畢竟是一個人的底線。那也是作為一個人。絕對不容被突破的底線。
還有人說朝鮮的所祭祀把戲。不過都是在玩弄小國與大國之間的外交手段而已。說穿了。還是為了朝鮮自身的利益。
小女子又茫然了。難道只有一個連祖宗都可以徹底忘記。天天忙著挖祖的人。才算的上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真正脫離了低階趣味的人?
到了這裡。還應該捎帶上一筆的。就在李念不忘大明天朝的恩德。秘密而艱難的籌北伐之際。霸佔了天朝大好河山的滿夷“大清國”。曾分別於一六五年和一六五八年。兩次要求朝鮮出兵。協助“大清國”在東北作戰。掃蕩入侵黑龍江流域的沙俄那又一個對中國饞涎欲滴的侵略者。
為了內心中的天領土不遭塗炭。此時的李卻完全一改對“大清國”的種種推之態。無二話的抽調精銳鳥銃手與“大清**”組成聯軍。共同抵禦沙俄的入侵。在兩次反擊沙俄侵略軍的作戰中。朝鮮軍戰功卓著。以犧牲八人。傷二十五人的代價。完成了他們對心底裡的那個天朝所應付的責任
這是一個沒有軟骨的李朝朝鮮。這是一個真正懂的什麼才是“感恩之心”的李朝朝鮮。儘管他們弱小。儘管他們貧窮。儘管在強大滿夷勢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