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團下達三項任務:
一、同中國社會主義團體聯絡,組織正式的中國共產黨及青年團;
二、指導中國工人運動,成立各種工會;
三、物色一些中國的進步青年到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並選擇一些進步分子到俄國遊歷。
不過,作者並未註明列寧的三點指示的出處。施瓦茨著的《中國共產主義和毛澤東的興起》(B.I.Schwartz,《Chinese Communism and the Rise of Mao》)也有類似的記載,但同樣沒有註明原始材料出處。不論怎麼說,代表團負有“同中國的革命組織建立聯絡”這一使命,是確切無疑的。
楊明齋被選入代表團。他的職務是翻譯。代表團的負責人是俄國人格列高裡·納烏莫維奇·維經斯基(又譯為“烏金斯基”、“威經斯基”、“魏金斯基”)。他又名查爾金。後在中國曾取了一個漢名,叫吳廷康;他還取了中國式的兩個筆名——魏琴、衛金。中等身材,溫文爾雅,學問淵博,維經斯基給人以良好的印象。一八九三年四月,他出生在俄國維切布斯克州涅韋爾市,父親是森林工廠的管理員。一九○七年,十四歲的維經斯基中學畢業以後,家裡無法繼續供他上學。他在維切布斯克印刷廠裡當排字工人。
三年後,他到白斯托魯克當會計。二十歲那年,貧困潦倒的他,前往美國謀生,邊學習邊做工。這是他人生道路上的重要經歷。來到美國之後,他的眼界一下子開闊了,閱世不深的他,明白了許多道理。他的英語也講得流暢,這為他後來成為國際社會活動家準備了便利的條件。
一九一五年,二十二歲的他在美國加入了社會黨。他開始介入政治。聽說十月革命勝利的訊息,他歡欣鼓舞地從美國回到俄國,在海參崴加入了俄共(布)。不久,他到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參加蘇維埃工作。
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原沙俄海軍上將、黑海艦隊司令高爾察克叛亂,在帝國主義武裝干涉者的支援下,在鄂木斯克建立了軍事獨裁政權——“俄國最高執政者和陸海軍總司令”,與列寧分庭抗禮。高爾察克曾佔領西伯利亞、烏拉爾和伏爾加河一帶。維經斯基奉命參加地下工作,反對高爾察克。
一九一九年五月,維經斯基在海參崴被白匪逮捕,關入監獄。他被判處無期徒刑,流放到黑龍江口外的庫頁島做苦役。他面臨著嚴峻的考驗。維經斯基顯示了他的組織才能。他暗中聯合了島上被流放的政治犯,成功地進行了暴動,戰勝了白匪,獲得了自由。
一九二○年一月,維經斯基回到了海參崴,參加了俄共(布)東方民族部的工作。不久,當俄共(布)遠東局海參崴分局考慮派一個代表團去中國,物色人選時,選中了維經斯基。二十七歲的維經斯基被選中,是因為他具備了這樣一些條件:經歷過嚴峻的生死考驗,表明他對革命的赤膽忠心;他具有地下工作的經驗;流利的英語,使他便於在國外開展工作。代表團的成員還有庫茲涅佐娃——維經斯基的妻子。馬馬耶夫充當他的秘書。馬馬耶夫的妻子馬馬耶娃也參加了代表團。二十五歲的馬馬耶夫本是蘇維埃紅軍軍官,馬馬耶娃則是莫斯科歌舞演員。她在代表團裡擔任打字員。這樣,兩對夫婦同行,看上去像去中國旅遊似的,便於遮人耳目。俄共(布)遠東局海參崴分局負責人維廉斯基·西比利亞可夫向共產國際報告:已經組成赴中國的代表團。代表團得到指示,增加一項使命:“考察在上海建立共產國際東亞書記處的可能性。”
第三部分:醞釀喬裝的“新聞記者”訪問李大釗 1
一九二○年四月初,北京最繁華的王府井大街不遠處一幢外國公寓裡,來了五位新客人。客人們一律持“蘇維埃俄羅斯共和國”護照。三男兩女,其中一位男子一望而知是中國人,卻能操一口流暢的俄語。據云,五位客人是俄文報紙《生活報》的記者。他們都帶有《生活報》記者證。此次中國之行,為的是籌辦建立一家通訊社,名曰“華俄通訊社”。這家通訊社將把中國的訊息譯成俄文,發往俄國;同時把俄國的新聞譯成中文,供給中國各報刊,以促進中俄兩國的資訊交流。在當時中俄兩國訊息相互閉塞的情況下,《生活報》的記者們籌建這樣的一個通訊社,倒是確實需要的。當別的外國客人問起這五位俄國記者時,他們總是如此敘述自己來華的使命。
就在這個代表團抵達北京不久,又有兩位從不同途徑趕來的俄國人悄然到達北京,並與他們取得了聯絡。其中的一位是俄國婦女,也來自海參崴。不過,她的外貌跟正宗的俄羅斯女人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