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3部分

成立,租了上海法租界霞飛路漁陽裡(今淮海中路五六七弄)路南的一處房子作為會址,並請董必武和張國恩主持會務。這樣,董必武便在霞飛路漁陽裡住了下來。

張國恩也是湖北黃安人,跟董必武一起赴日留學,一起加入中華革命黨,是董必武的好友。他們一起住在善後公會。斜對面路北住的也是一位湖北人,名叫詹大悲。詹大悲與董必武早就相熟。他曾在一九一二年任國民黨漢口交通部部長。後來亡命日本,加入了中華革命黨。經詹大悲介紹,董必武結識了詹家的鄰居。那位鄰居也是湖北人,剛從日本帝國大學畢業歸來,跟董必武一見如故。此人便是李漢俊。

李漢俊跟董必武談蘇俄,談列寧,談馬克思主義,借給他日本版的《資本論入門》以及考茨基的著作。李漢俊使董必武從三民主義者轉向馬克思主義者。誠如董必武自己所說:“當時社會上有無政府主義、社會主義、日本的合作運動等等,各種主義在頭腦裡打仗。李漢俊來了,把頭緒理出來了,說要搞俄國的馬克思主義……”《董必武談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和湖北共產主義小組》,《“一大”前後——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前後資料選編》(二),三六九至三七○頁,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年版。

董必武走上了馬克思主義之路。回到武漢,他和張國恩等人商議辦學,培養人才。他們設法籌集資金。董必武還把身上的皮袍脫下典當,以作辦學經費。經過四方奔走,終於在湖北省教育會西北角、涵三宮街南面小巷裡,辦起了私立武漢中學校。這所中學後來成為湖北的紅色據點。該校英語教員,名喚陳潭秋,成了董必武的密友。

第五部分:響應陳潭秋 包惠僧加入武漢小組

董必武如此回憶他跟陳潭秋的交往:“我第一次見到潭秋是一九一九年夏天。……剛從國立武昌高等師範英語部畢業的潭秋來上海參觀,經他同班同學倪則天的介紹,我們見了面,由於志同道合,我們一見如故,在上海期間,相互交流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心得,暢談改造中國和世界的抱負,同時商定用辦報紙、辦學校的方式傳播馬克思主義,開展革命活動。”《董老憶潭秋》,《楚暉》第一期,六至七頁,湖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年版。

陳潭秋的原名叫陳澄,據云是“要澄清這混濁世界”之意。潭秋是他的字。不過,如今人們都習慣於稱他陳潭秋。陳潭秋比董必武整整小十歲,湖北黃岡縣陳宅樓人。他的祖父曾是清朝舉人,但他的父親是個農民。他兄弟姐妹十個,他排行第七。陳潭秋起初在黃岡上小學。十六歲時考入湖北省立第一中學,來到武昌。二十歲時考入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英語部。介紹他和董必武認識的倪則天,便是他在武昌高等師範學校的同班同學,而倪則天是湖北黃安人,跟董必武同鄉。

陳潭秋是一九一九年夏天去的上海,那是因為在五四運動中,他是武漢的活躍分子。當武漢派出學生參觀團前往上海時,他是參觀團的成員之一。回到武漢後,董必武籌辦武漢中學,陳潭秋跟他志同道合,而且剛從武昌高等師範學校畢業,就參加了籌辦工作,並擔任英語教師,兼任第一屆乙班班主任。一九二○年夏,董必武收到了一封來自上海的信。一看那熟悉的筆跡,就知道是李漢俊寫來的。李漢俊告訴他,上海已經成立了“小組”,希望武漢也建立起“小組”來。董必武看罷信,便找陳潭秋商議。陳潭秋當即贊成,願與董必武一起著手建立武漢共產主義小組。兩個人建立一個小組,當然太小。董必武建議把張國恩吸收進來,陳潭秋則提及了包惠僧。張國恩跟董必武同鄉、同學,同去日本、同入中華革命黨,在上海也同與李漢俊談過,理所當然,他是很合適的可供考慮的物件。當時,張國恩擔任湖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學監、律師,與董必武過從甚密。經董必武一說,馬上答應參加“小組”。陳潭秋提及的包惠僧,是他的同鄉——湖北黃岡包家畈人。包惠僧原名包道亨,又名包晦生、包一德、包一宇,曾化名鮑懷琛,用過筆名棲梧老人、亦愚。包惠僧又是陳潭秋的校友——湖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學生,只是比陳潭秋高几班。他在一九一七年畢業之後,在武昌教了半年書,便失業了。愛好活動的他,索性擺脫了課堂的束縛,去當自由自在的新聞記者。他擔任了《漢口新聞報》、《大漢報》、《公論日報》、《中西日報》的外勤記者,四處活動。他到了上海,到了廣州,到了北京,使他開了眼界,瞭解了中國的社會現狀。

一九二○年二月上旬,陳獨秀光臨武漢之際,這位初出茅廬的新聞記者跑去採訪。這次採訪,深刻地影響了包惠僧。包惠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