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廷樞稍稍愣了一下,顯然是在回憶。
“你說的是松江府的陳子龍啊,我與他不是很熟悉,不知道他的情況,他這次的鄉試不錯,第四十九名,想來好好的應對,會試怕是能夠過關的。”
剛剛說完,楊廷樞看著鄭勳睿,再次開口了。
“清揚,難道你和懋中兄很熟悉嗎,我記得你們以前沒有見面啊,遊歷的時候,你我也沒有到過鬆江府。”
“的確不熟悉,只是問問,你不知道,南京城內至今都還在傳揚,張溥等五人站在一起,結果五個人全部都高中了,其中就有懋中兄,想來他們也在南京城風光了一次。”
“他們算什麼風光,怎麼能夠和你比較啊。”
回到客棧,儘管說掌握了不少的情況,可鄭勳睿內心還是隱隱有不安的感覺,這種感覺來自於什麼地方,他說不清楚,經過了千匹駿馬和秦淮河的事情之後,他已經發現,這個時代並非是那麼友好,很多時候細節上面的不注意,就有可能導致翻盤,這樣的翻盤代價往往是慘重的,而且讀書人之間結仇是非常容易的,讀書人的心胸沒有那麼開闊,基本都是睚眥必報,而且讀書人所謂的正直也不是史書上面說的那樣完美無瑕,相反這種正直之中,隱藏不為人知的秘密,那就是讀書人的虛偽。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要說讀書人不醉心功名,那也是不現實的,可惜有些讀書人,偏偏就要掩飾這樣的心態,不肯大大方方的承認,認為能夠獨闢蹊徑,甚至認為做官之後就要為天下蒼生鼓與呼,以頂撞權貴和皇上為榮,也不管自己這樣的頂撞會造成什麼不利的局面,甚至可能會令朝政陷入到無序和混亂之中,這種可悲的認識,真的會令大明王朝迅速的衰敗。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也是明確的,一則是讀書人尚未這種拯救天下蒼生的能力,二則很多人是為了能夠獲取更大的名聲,三則是社會上已經形成如此扭曲的風氣。
不能夠說所有讀書人都是這樣,也有真正為家國天下的讀書人,可惜大明的黨爭,幾乎將所有讀書人都是一網打盡了,縣試、府試、鄉試和會試,都是要拜師的,等到殿試的時候,還有誰承認自己是皇上的學生,此等情況促使了黨爭愈演愈烈。
這之中最為受傷或者說最為愚蠢的就是皇上了,內心知道黨爭的危害性,卻為了能夠掌控朝廷,掌控天下,任由朝廷的大臣鬥來鬥去,自己居中協調,以為這樣就能夠真正的捏住文武大臣了,殊不知這樣做,大臣是暫時捏住了,江山卻從指間滑落。
十一月十五日,一大早,蘇州城門剛剛開啟,鄭福貴和鄭勳睿一行人就離開了蘇州府城,至於說鄭媒婆,鄭福貴早就定下馬車,回去不需要一起走了。
第八十七章取捨之間
(求收藏,求點選,求推薦票,求讀者大大的鼓勵和支援。)
接到了姚希孟的信函之後,文震孟陷入到了沉思之中。
文震孟和姚希孟的關係是非常好的,雖說兩人是舅舅和外甥的關係,不過少年叔侄當弟兄,兩人年齡懸殊不大,曾經一同參加鄉試,後來有同時在詹事府為官,而且都是反對閹黨弄權的,也都遭遇到閹黨的打擊報復,不客氣的說,文震孟對姚希孟的關心,甚至超過了自己的家人,這也是他請姚希孟回到家鄉去幫忙參考未來孫婿的原因。
鄭勳睿在南直隸的名氣很大,可是在京城尚未形成什麼影響,畢竟京城裡面的局勢太複雜了,內閣大臣如同走馬燈一般的調整,後金的侵襲曾經導致京師戒嚴,陝西的農民造反,甚至擴大到山西境內了,皇上絕大部分的心思都在這些方面,加上各地災荒連連,哪裡還有心思去關心什麼讀書人。
文震孟對少年俊傑歷來都是很賞識的,蘇州又是出人才的地方,所以他對張溥、吳偉業和吳昌時等人的印象很是深刻,之後張溥等人組建了應社和復社,與閹黨作鬥爭,這讓文震孟更加的賞識,若不是因為年齡的問題,他幾乎就想著將嫡親孫女文曼珊許配給張溥了。
文震孟的幾個兒子都不爭氣,這讓他覺得臉上無光,按說狀元家裡的孩子,應該是不錯的,可惜文震孟忘記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他連續十次參加會試,四十八歲才中了狀元,長期都在外面奔波,怎麼可能照顧到孩子,更不用說關心兒子的學業了。
但文震孟非常疼愛嫡親孫女文曼珊,可以說到了溺愛的程度。
文曼珊非常聰明,賦閒在家的那幾年,文震孟悉心的照料孫女,教導文曼珊讀書識字,幾年培養下來,文曼珊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大大出乎了文震孟的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