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8部分

其精銳部隊五個兵團二十九個軍約六十萬人,後增至約七十萬人,蝟集於徐州及以徐州為中心的津浦,隴海鐵路沿線。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一七九章。 蔣介石的滑鐵盧

一。

蔣介石基於對華東,中原兩野戰軍下一步極有可能在隴海路以南聯合發起新攻勢的判斷,為避免徐州“剿總”劉峙集團重蹈東北衛立煌集團的覆轍,確定在徐蚌戰場採取“備戰退守”方針,一面向徐州,蚌埠間收縮兵力,準備應戰。

一面從徐州撤退物資和非戰鬥人員,以備在形勢不利時全軍南撤淮河以南。

蔣介石聲稱:徐淮會戰是政權“存亡最大之關鍵”。

濟南戰役結束時,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治委員粟裕向軍委建議乘勝舉行淮海戰役,攻殲淮陰,淮安,寶應,高郵,海州,連雲港之敵,為奪取徐州創造條件。

軍委覆電同意華東野戰軍舉行淮海戰役,並於10月11日發出關於淮海戰役作戰方針的指示,指出戰役第一階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殲滅第7兵團,完成中間突破。

為達此目的,應採取“攻濟打援”的作戰方針,即以一半以上的兵力牽制,阻擊可能由徐州東援的第2,第13兩兵團。

又指示中原野戰軍主力奪取鄭州,開封,吸引徐州“剿總”分兵西顧。

以一部兵力在平漢鐵路以西,以南積極活動,牽制白崇禧集團,使之不能調兵東進徐州,蚌埠地區。

中共中央的戰略意圖顯然是為了進一步把戰爭引向敵人的深遠後方,扭轉中原戰局,發展戰略進攻。

問題是從戰爭全域性和中原實際來看,究竟是分兵渡江南進有利,還是集中兵力在中原作戰有利?

為了改變中原戰場格局,進而協同其他戰場徹底打敗蔣介石,中原和華東我軍還要同國民黨軍進行幾次大的較量,打幾個大殲滅戰,儘可能多地把國民黨軍主力部隊消滅在長江以北。

從當時敵我態勢來看,要打大規模的殲滅戰,分兵渡江南進是做不到的,而在中原黃淮地區打大殲滅戰的條件卻正在成熟。

三個縱隊渡江南進,無疑會給敵人以相當的震驚,威脅和牽制,但是難以實現預定的戰略企圖,特別是調動不了國民黨在中原戰場上的四個主力軍,同時又會分散和減弱我軍在中原戰場的兵力。

權衡利弊得失,粟裕認為,集中兵力在中原黃淮地區打大殲滅戰,更有利於迅速改變中原戰局,發展戰略進攻,進而奪取全國勝利。

淮海戰役創造了古今中外戰爭史上的奇蹟。

中國和外國都有人把淮海戰役與滑鐵盧會戰聯絡起來,稱之為“蔣介石的滑鐵盧”。但是,任何比喻都是不準確的。

就這兩次戰役對於拿破崙和蔣介石的命運來說,確有相似之處。

滑鐵盧一戰,拿破崙指揮的法國軍隊喪失殆盡,隨即宣佈第二次退位,“百日拿破崙政權”覆滅。

淮海一戰,蔣介石賴以生存的命根子80萬主力部隊被消滅,接著在內外交困的政治危機中宣佈“引退”,不久持續22年的蔣家王朝土崩瓦解。

而就戰爭規模和戰爭指導來說,淮海戰役則遠遠超過了滑鐵盧會戰。

滑鐵盧會戰,惠靈頓和布呂歇爾指揮的聯軍13萬人,對拿破崙指揮的法軍萬人,聯軍殲敵萬人,戰爭規模和殲敵人數不及淮海戰役的五分之一。

而在戰爭指導上,不論是戰略決策還是戰役指揮,更是大大超過了滑鐵盧會戰。

毛澤東及其在淮海戰場上的指揮員運籌帷幄,出奇制勝,用兵如神,不僅創造了戰役上以少勝多的奇蹟,而且把大兵團作戰指揮藝術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二.

“對付敵人,不但鬥力,更要鬥智。”

粟裕的謀略思想和指揮藝術的特點和優點,就是自覺地運用唯物辯證法於戰爭指導,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前提下,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依靠正確的謀略思想和巧妙的指揮藝術克敵制勝。

在淮海戰役的戰役指揮中,尤其鮮明地表現了這一特點和優點。

1948年11月4日,華野司令部在曲阜釋出《淮海戰役攻擊命令》於是在徐州古戰場,國共雙方又投入了140萬兵力,展開了一場空前慘烈的決戰。

1948年11月6日晚,華東野戰軍按預定計劃向新安鎮地區的黃伯韜兵團發起進攻。

7日晨,黃兵團自新安鎮地區沿隴海鐵路西撤,華東野戰軍立即展開猛烈追擊,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