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作義集團時刻都面臨著東北;華北兩大野戰軍的聯合打擊,因此,傅作義集團猶如驚弓之鳥,惶惶不可終日,是堅守還是撤退,徘徊不定。
東北局決定,組成以陳雲為主任,伍修權,陶鑄為副主任的瀋陽特別市軍管會。
11月2日,解放瀋陽的戰鬥一結束,軍管會人員立即進城,開始了對瀋陽的軍管工作。
撫順,本溪等地的接管工作也同時開始。
瀋陽市軍管會設經濟,財政,後勤,鐵道,政務等處及市政府,公安局,辦公室,衛戍司令部等9個單位,對國民黨黨政軍機關及企事業單位實行對口接收。
為了保證接管工作有序地進行和保持社會秩序穩定,東北行政委員會在解放軍入城之初,頒發了《約法八章》的佈告。
其主要內容有:保護城市各階層人民生命財產不受侵犯,保護私人工商業,沒收官僚資本,保護各教堂及其人員和一切外僑及其財產。
城市一切公共設施不許破壞,所有原在機關,團體,學校的供職人員均照常供職,一律予以保護。
所有流通市面的各種國民黨當政時期的貨幣,一律停止使用。
佈告還號召藏匿民間的國民黨官兵向人民解放軍各部隊及當地政府投誠報到。
在接收城市時,軍管會特別注重糧食供應和供電供水,以及交通郵電線路的恢復。
軍管會從哈爾濱有關單位調來了數百名技術幹部,同瀋陽的工人和技術人員一起,共同解決許多技術難題,加速了恢復工作的程序,使瀋陽這座飽受戰爭創傷的城市在解放後的第二天即11月3日就開始供水,南市場,北市場的商店開始營業。
11月4日供電,新華廣播電臺開始播音。
二。
遼瀋戰役方興未艾,淮海戰役的方案又躍然紙上。
華東,中原野戰軍和地方武裝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江蘇海州,西迄河南商丘,北起山東臨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一次戰略性決戰。
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之一。
國民黨方面稱之為徐蚌會戰。
人民解放軍在各個戰場上分別發動了大規模進攻。
特別是濟南,遼瀋戰役的勝利,使全國軍事形勢出現了一個新的轉折點。
濟南戰役後,國民黨軍統帥部判斷人民解放軍有在隴海路以南發動攻勢之可能,決定以華中“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白崇禧所屬之第3,第12兵團;由確山,遂平向唐河,賒旗行動,抑留中原野戰軍主力於平漢鐵路以西地區,並將駐鄭州之第16兵團東調柳河地區加強徐州西側的防禦。
以徐州“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劉峙所部及第16兵團組成以徐州為中心的縱深防禦體系,阻止華東野戰軍南下。
10月底遼瀋戰役臨近結束。
國民黨軍統帥部為避免徐州地區之部隊重蹈東北全軍覆沒的命運,確定:以白崇禧部2個兵團及4個“綏靖區”的部隊,共約23萬人,防禦平漢鐵路南段及長江中游地區,鉗制中原野戰軍主力。
以劉峙所屬4個兵團和3個“綏靖區”的部隊,以及白崇禧所屬的第12兵團加入徐州方向作戰,改歸國防部直接指揮,共約70萬人,分別置於津浦鐵路徐州至蚌埠及其兩側地區,採取攻勢防禦,以確保該段交通,拱衛南京,上海,並準備必要時放棄徐州,依託淮河抗擊華東野戰軍的進攻。
其徐州地區的兵力部署如下:第16兵團(轄3個軍,1個快速縱隊)由柳河地區移蒙城待機,第2兵團(轄4個軍,1個快速縱隊)由商丘移碭山,永城地區機動。
第4“綏靖區”(轄2個軍)由商丘,馬牧集地區移固鎮,蚌埠地區防守。第13兵團(轄2個軍)由碾莊圩, 炮車移靈璧, 泗縣地區防守。
第9“綏靖區”撤銷,其所屬第44軍由海州海運上海,第7兵團(轄4個軍)由新安鎮(今新沂)移運河以西防禦,並控制窯灣及灘上段運河。第3“綏靖區”(轄2個軍)由臨城、棗莊退守韓莊,臺兒莊段運河,第1“緩靖區”(轄3個軍)防守淮陰。揚州段運河各要點;第107軍防守窯灣以南一段運河。第72軍防守徐州,第96,第66軍分別防守蚌埠,五河,盱眙。
此外,第12兵團(轄4個軍,1個快速縱隊)正由確山,駐馬店地區向阜陽,太和前進,企圖與人民解放軍在徐蚌地區進行決戰。
蔣介石為了固淮守江,屏障京滬,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