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大元氣,又有著生靈的兇橫情緒,後者並不會體現在天地法則體系中,卻可以為人之神意所感知,兩相結合,可以做出相對準確的定位,前提是,餘慈的感應能夠覆蓋那片區域。
如果是在天地法則體系中游走,如果是剛才那種“蹩腳”的形容,他是做不到的,
神意畢竟還要受到天地元氣的干擾,隨著距離的增加而不斷衰減,更別提搜檢和反饋,都需要一定的消耗。所謂的“神意大傘”,本身就彰顯著極限的存在。
可是,當餘慈進入了真實之域,一切天地法則的束縛,忽然就消失無蹤,雖說只是冒出一個“腦袋”的距離,可無拘無束的通達,將份屬於他的“真實”,映現在心湖中。
“真實”本身並無價值,唯有與“虛假”相對,才能見出其可貴。
它不依託於法則存在,更準確地講,不依託於舊有的規則,因為其存在本身,就是新的法度。是一種完全以“真實”為中心,純粹而高效運轉的法則,再由此反饋回去,仍“浸泡在海水裡”的“頭頸以下”,就有同步的趨勢,
當然,在天地法則體系的籠罩下,這種轉變不太可能成功,卻已將“格格不入”的感覺,深刻在從屬於他的每一寸肌體中,也深刻在神魂的每個角落。
也就是他自闢虛空的無上神通,使他始終與真界保持著“距離”,否則只此一變,大劫必降!
此時此刻,在餘慈“眼中”,世間只有三樣:
我、從我、非我!
“我”即“真實”;
“從我”即“趨於真實”,他的那些信眾,均屬於此類;
“非我”則是“與真實相悖”,且不具有任何“趨向”的“渠道”。
茫茫天地,萬事萬物,均如此分劃。
最重要的是“我”與“從我”,不只包括他的形神所及,信眾所聚,還包括他留在天地之間、塗抹不去的印記,這就是餘慈神遊反照,洞徹無漏的領域,天龍真形之氣正是屬於此類。
剎那間,餘慈“視野”擴充套件。
生死存滅法則依舊是“傘柄”,可神意不再是“傘面”,而是飄落下來“雨絲”。交錯縱橫的天地法則體系,才是“傘骨”和“傘面”。它們正拼命地阻擋“雨絲”的飛降和滲透,但問題在於,面積太大,漏洞太多,收效甚微。
很快,“地面”上已經處處是“水漬”。
餘慈擴張的視野中,很快出現了蘇雙鶴。此時這位飛魂城的大巫,正施展一種類似於虛空挪移的神通,他乘坐巫靈日冕車,利用引車的金烏,與碧落天域的日光充分反應,金光奪目,扭曲虛空,一個閃現就是數百里過去。
巫法神通,著實不可思議……但餘慈還是瞬間超越了他。
車駕上的蘇雙鶴沒有任何感應。
前方,新的“視野”迎面而來,轉眼相匯,使餘慈的視野再次拓展。
從這個意義上講,餘慈的“視野”並不是延伸至此,而是與同樣拓展開來的分支匯合。
像是就像是“地面上的水漬”,由無數點水滴擴張、流淌、最終交接,再沒有任何縫隙,覆蓋了每塊區域,觸及了每個層次,近乎全知,由此全能。
也因此,他看到了,在七十萬裡開外,更準確地講,是在七十萬九千四百五十七里之外,天地元氣如龍捲一般,垂下萬丈風尾,肆虐山川。
那是少陽劍窟。
視角貼近,隨即放大,可以看到,少陽劍窟主峰之上靈光萬丈,數百里護山符陣全開,與大劫相抗。
氣勢頗大,可這和餘慈想象的很不一樣。
說好的玄黃殺劍呢?
第十八章 獠牙之利 心變之奇(下)
“玄黃殺劍呢?”
等到純陽門這邊的修士,一通狼狽忙亂,猛然發現這個問題的時候,已經是事發十個時辰之後了。在此期間,由於純陽門面對少陽劍窟的變亂時,應對不利,引得在劍窟內修士怨聲載道,一些修為、地位較高的修士主動過來交涉,純陽門也難以應付,只能尋求外援。
很幸運的是,他們的靠山宗門,正好有人經過附近,好說歹說給拉了過來。
此時的少陽劍窟主峰上,便匯聚了來自三方的人馬。
純陽門出頭的是龍霄城主韓水常,也是宗門內排名前三的強者。門主鍾漢陽並未現身,名義上是赴域外修行,其實大家都知道,如果門主出面,還找不到應對的辦法,也就再無轉圜餘地,必須要謹慎從事。
租賃少陽劍窟洞府的修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