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納粹的方式方法跟他是聲氣相通!因此,與希特勒德國發展合作關係也就是適當的。那裡,元首的每一句話都是法律。在蘇聯,“各族人民領袖”的話同樣也是不容置疑的。那裡與這裡一樣——社會輿論,或者這個“腐朽的資產階級自由化”的產物,不會有任何問題。 向莫斯科發電報時,希特勒急不可耐地等著迴音,度日如年,坐臥不寧。但是,他始終相信一點,他在斯大林身上找到了正確的路徑,並且回答將是他所希望的。 而克里姆林宮的“主人”在這個關鍵時刻正在權衡了各種替代方案的利弊。如果拒絕簽署條約,那麼如何保證蘇聯不是納粹侵略的下一個目標呢?法國、更早些時候還有波蘭,都與德國簽署了互不侵犯條約。張伯倫從慕尼黑回來之後,宣佈整整一代人將享有和平,聲稱與希特勒可以合作。而羅斯福在致張伯倫的電報中說:從此“歐洲進入了和平時代”。現在,柏林也要跟莫斯科簽署不侵犯條約。如果拒絕簽署的話,希特勒將向全世界宣佈,只有布林什維克粗暴地回絕了他伸出的拿著橄欖枝的手。駁回了不侵犯的想法之後,布林什維克表明,正在準備進行侵略。歐洲文明面臨巨大的威脅。全世界各國人民必須團結起來,打敗這種威脅,而德國願意擔負起消滅“布林什維克瘟疫”的重任。在英法政府內部綏靖派佔據主導地位的情況下,此類號召毫無疑問會得到他們的同情。所以蘇聯無從指望他們的援助。因為他們惟一想看到的,就是德國與蘇聯發生衝突。 當時,簽署互不侵犯條約可以防止德國對蘇聯的戰爭,起碼可以在一段時間內奏效。斯大林從未排除,他最終將不得不跟希特勒鬥一場。但是,他想要儘可能長時間地延緩衝突。條約似乎提供了這種可能。況且,條約還能夠使蘇德長期合作。也許,希特勒也是這樣考慮的,因為他在電報中指出,現在德國“採取數百年來對兩國都有利的方針政策”。無論如何,斯大林考慮,一旦簽署條約,德國將決定打擊西方,而不是東方。而且那裡的戰爭可能是長期的,這樣可以使蘇聯置身衝突之外,起碼可以到斯大林本人決定干涉的時候為止。就當時的概念而言,類似的思路是完全合乎邏輯的。每個大國,也就是納粹侵略的潛在物件,大致都是這樣推論的。 在這個意義上,“秘密補充議定書”看來也沒有如我們今天所認為具有罪惡的圖謀。從希特勒的信中非常清楚地看出,入侵波蘭已經預先決定了。毫無疑問的是,波蘭軍隊無法抵擋德軍坦克師團的攻擊。這樣,德軍將推進到我國邊界線上,抵近明斯克和基輔,而西白俄羅斯和西烏克蘭的居民將處於德國統治之下。斯大林跟其他許多蘇聯人一樣,都認為當時跟波蘭的邊界線是不公正的,是在一個困難時刻強加給我們的。在相當程度上,斯大林本人對產生這個“不公正的邊界線”負有責任。十月革命之後,出現了獨立的波蘭國家,她與蘇聯的邊界線是根據協約國盟國最高委員會的決定確定的,史稱“寇松線”(由當時英國外相寇松勳爵而得名)。這條邊界線基於種族原則:主要是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的聚居區劃歸蘇聯。波蘭和蘇聯之間此後不久開戰,最初紅軍得勝。圖哈切夫斯基指揮紅軍部隊圍困了華沙。列寧賦予此次戰役頭等重要的意義,他認為,地主波蘭的失敗將破壞整個凡爾賽體制。因此,他要求葉格羅夫率領進攻利沃夫的紅軍師調轉方向前往波蘭首都,與圖哈切夫斯基的部隊匯合,這樣可以確保佔領華沙。但是,西南方面軍政治委員斯大林卻堅持首先佔領利沃夫。他沒有服從列寧的命令。結果,波蘭軍隊得到了法國顧問和協約國先進武器幫助,重創了圖哈切夫斯基的部隊,後者撤退到了東部。與此同時,利沃夫附近的部隊也被迫撤退。波蘭人在佔領了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大部分地區之後,迫使蘇聯政府於1921年簽署里加條約,強加了這個遠遠越過了“寇松線”的新邊界。在這個意義上,與希特勒的協議將使斯大林心理上特別舒服。這使他有機會在自己的眼裡自我平反,再次將國家的西部邊界線大致按照“寇松線”劃定。  
交易(2)
但是,與希特勒達成協議還將帶來其他的機會。如果1991年出版的《與莫洛托夫的一百零四次談話》正確地複述了這位斯大林戰友所說的話,那麼1939至1945年間的許多事件將獲得一個新的視角。1974年11月29日,與政論作家丘耶夫談話時,已經退休多年的莫洛托夫承認說:“我認為自己作為外交部長的任務在於,儘可能地擴大我們祖國的邊界。並且,我們跟斯大林這個任務完成得似乎不錯……” 斯大林對戰後的新疆界應該是滿意的。有一次,人們把剛剛出版的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