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7月,正當慶典時分,一則“託普:從風雨中走來,誠聘5000軟體工程師共創輝煌”的廣告鋪天蓋地般出現在全國各大媒體。宋如華還特別指示,要把北京到廣州的東南沿海各條高速公路都“包下來”,豎大型的招聘燈箱廣告牌。
宋如華企望中的轟動效應即刻迸發,在招聘廣告刊發後,中國IT業如同遭遇了一場龍捲風,所有的公司都岌岌可危,生怕自己的人才被託普席捲了去。
可是,也就在這時,這則招聘啟事的荒唐性也顯露無遺。微軟公司中國區的一位人士在接受採訪時算了一筆賬:按照國內軟體業的管理現狀,一支5000人的軟體工程師團隊每月至少應為公司創造出1億元的產值,加上託普公司對全國27個軟體園的鉅額投入,託普軟體一年至少需要完成100億元的銷售才能收支平衡,但上一年全國軟體業的總產值才300多億元。況且,整個託普集團只有1500個技術人員,一次性招進5000個軟體工程師,根本無法管理控制。
在大招聘廣告發布的1個月後,8月19日,《21世紀經濟報道》刊髮長篇調查報道《託普泡沫》,記者楊瑞法和茅以寧對大招聘提出了質疑。同時,他們還實地走訪了幾個託普軟體園,其目睹的事實讓人頗感意外。在常州軟體園,記者看到除了一幢辦公樓和賓館有人走動外,其餘的樓房均空空蕩蕩;在宣傳得最為神奇的南匯軟體園,已建成的63幢樓房中,只有託普自己的一家合資公司進駐;在紹興的軟體園裡,培訓中心被承包成了旅館,園裡的小河段被當地農民搞成了養魚塘。此外,記者還對託普旗下的一些公司提出了業績質疑,一家名叫長征網路的公司主營業務只有3227萬元,淨利潤卻高達2069萬元;一個被託普宣傳得神乎其神的頂尖軟體M++Builder,在全國軟體業中居然無人知曉它是什麼產品。
這一系列的質疑,把託普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之上。讓人疑惑的是,一向善辯的宋如華此次竟選擇了沉默。在接下來的3個月裡,他一直在鬧“失蹤”,跟媒體玩捉迷藏。可是,財經記者們的追蹤報道一浪接一浪地席捲而來,託普又相繼被曝出擔保醜聞、產業空心危機、拖欠民工工資、現金鍊斷裂等負面新聞。到11月,宋如華不得不出來面對公眾,可是他仍然沒有對哪怕一項指控進行澄清。他的答竟復是如此輕描淡寫:“我現在銀行存款有18個億,我還有上市公司股權,我有那麼多園區建設,1萬多畝地、100多萬平方米的房子,就算都是空的,對銀行來講都無所謂;我還有10多個億的其他資產,桌子、椅子、板凳、電腦、系統,還有5個億的應收賬款……說託普資產100個億,是不是有點吹牛?我跟你講,我在四川的存款就有12個億,所以我為什麼要緊張?我為什麼要怕?”
當一家擁有數家上市公司的集團公司董事長用這種口吻回答媒體疑問的時候,誰都聽得出其中的虛弱和驚恐了。當這番答記者問如實刊登在報紙上的時候,宋如華的企業家信用其實已經破產了。
託普:十年一覺TOP夢 兩元錢:了結一場TOP夢
接下來的1年多時間,對宋如華而言如同煎熬。
5000人大招聘變成了一場噩夢般的鬧劇。2000多個青年被託普錄用,在短暫的試用後又被相繼裁員。宋如華自嘲:“現在起碼有100萬人都討厭宋如華。”託普的股票在證券市場上一再上演跳水慘劇,一家又一家銀行向託普急急地追債,很多債權公司紛紛向法院提起訴訟,原本讓他感覺自豪的150多家子公司現在成了150多個“燙手山芋”。前些年視他如財神的各地官員也嗅出了異常,各地軟體園情況也開始不妙,政府開始以開發不力等理由收回先前協議中的土地,而園區招商工作更是寸步難行。
在招聘事件後的將近兩年時間裡,面對重大危機的宋如華自始至終顯得茫然無策。其實,當時託普名下仍有不少優質資產,特別是各地的軟體園土地價值已經飛漲數倍——託普危機爆發的時候,正當中國房地產井噴的瘋狂時刻,天津順馳的孫宏斌正四處高價買地,如果運作得當,大可以選擇若干塊有操作空間的土地割肉止血,渡過難關。而其旗下的3家上市公司也很有出售融資或尋求合作的空間。可是,宋如華卻表現得非常遲滯,好像還一直在祈求有奇蹟再次發生。
在2003年的很多時候,他試圖透過內部整治渡過危機。他先後完成了40個基本管理制度的起草和制定,對全國各家子公司的管理職權進行了重新界定,並確定了“物流服務”、“線上培訓”和“健康護理”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