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對這樣的業餘愛好者,銀杏兒一笑了之。但這樣一個缺乏音樂基礎知識的人,竟然說自已能分析複雜浩繁的交響樂,這又是怎麼回事?

銀杏兒再細看一遍《施特勞斯的音樂》首帖,這才發現,《蝙蝠》序曲由雙簧管奏出的輕鬆優美的旋律,被科列克說成“奏出了第一段的一個很滑稽的音調,是在暗示人們這個故事會有一個滑稽的結局。”——啊哈,《蝙蝠》結局的皆大歡喜,他怎麼會聽成“滑稽”?如此缺乏基礎知識和起碼的感受能力,卻說能分析交響樂,這吹牛皮豈非要把天撐破?

未完 txt小說上傳分享

二、“此男即彼女”之邏輯

二、“此男即彼女”

看官,為深入淺出說明問題和點明要害,先摘轉某政府網站音樂頻道《音樂的要素》中幾句話:

“旋律是音樂的靈魂,是音樂的基礎……旋律是聽眾的嚮導,聽眾在接觸一支旋律時,必須能夠把它辨認出來……如果你聽音樂時既不能辨認旋律,又不能追蹤旋律,那麼你就沒有必要聽下去了,因為你只不過是模糊地感到音樂的存在而已。”

——看官明白,這段話意思再清楚不過:如若連簡單旋律都不能辯認,音樂於他不啻是對牛彈琴,分析交響樂就更是“天外之事”了。

往下,銀杏兒又瀏覽了科列克幾個帖子,發現科列克當之無愧地接受人們的膜拜和“天才、專家、教授”等等美譽時、操權威口氣進行指教時謬言層出,最為荒謬的,是把著名的柴科夫斯基《D大調絃樂四重奏》第二樂章《如歌的行板》,稱作曲家用作的主題的俄羅斯民歌,是《伏爾加船伕曲》。

“我的天!”銀杏兒忍不住喊起來,《如歌的行板》吟訴無以言訴的無助和傷痛,是一種令人傷悲得窒息的絕望呻吟,主題採用的是俄羅斯民歌《夜歌》,《伏爾加船伕曲》則相反,它充滿對黑暗現實的憎恨,吼喊出反抗之聲和對光明的強烈渴望;兩首樂曲旋律大不一樣,表達的感情截然不同,即便只唱一唱,旋律和情感的對比也能輕易區分,而且《伏爾加船伕曲》的歌詞還把表達的內容寫得明明白白,就算是業餘愛好者,要分清也不難,可他怎麼把傷悲絕望和強烈反抗混為一談?而連兩首簡單旋律都不能辯認,豈非正是《音樂的要素》中那段話所指,“只不過是模糊地感到音樂的存在”。 而如此這般,卻居然說能分析擁有無數多的、變化到極至的旋律的交響樂,簡直就跟不識英語“ABC”,卻吹噓翻譯了狄更斯的長篇名著一樣荒謬可笑,純碎是天方夜譚!

後來發生的情形更令人難以置信。

銀杏兒指出科列克的錯誤後,“科”理直氣壯稱:

1、他聽了28年古典音樂;28年中學了和聲、曲式、對位(復調)、配器;(注:即作曲四大件,複雜艱深的專業知識);

2、他也會唱《伏爾加船伕曲》,他發現《如歌的行板》第六小節,與《伏爾加船伕曲》第一小節完全一樣,因此《如歌的行板》主題採用的就是《伏爾加船伕曲》。

銀杏兒差點暈過去!

一首最最簡單的樂曲至少也得有十六小節,兩首樂曲僅有一小節一樣,就全都一樣?依此邏輯,豈非《義勇軍進行曲》就是《國際歌》?豈非此男即彼女,因為兩個人的左臉上都長了顆痣嘛!

別說聽了28年古典音樂,即便只聽了一年,也應一聽便知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就是對牛彈琴一年,牛也會對不同風格的樂曲有不同的反應啊!稱學過高深的作曲四大件,卻竟然以“兩首旋律有一小節完全相同”而判斷“此曲即彼曲”,這是連小學生都不會犯的低階錯誤啊!

僅此一例,就證明科列克不能辯認最簡單的旋律,證明他根本不可能自已分析高難的交響樂,他那些帖子的內容不是原創,是從音樂書藉或網上資料抄襲得來!如果說他的帖子內容在文字上跟書上和(網上)資料還有些不同,那不過是對音樂的文字描述作了些改頭換面,加進了佔比例小而又小、純屬他自已的荒謬錯誤。

還有更讓人啞口無言的,科列克這個低階錯誤,據他稱是抄自八十年代一本雜誌的內容,這已經證明他是抄書而不是原創,但不幸的是在全盤抄書時,他把雜誌上的印刷錯誤也照抄了下來,還以“《如》第一小節和《伏》第六小節完全一樣……”證明印刷錯誤的“正確”;而把這一切搬到C論壇來“講課”,接受眾人的吹捧膜拜,受到論壇的讚許和嘉獎,這就是C論壇的莫大不幸了!

作為業餘愛好者,缺乏基礎知識、犯些低階錯誤本屬情有可原,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