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後對這群僧侶說,“你們饋贈的譜牒,朕心懷感激地收下了!”
於是整個臺階下滿是讚美和歡呼之聲。
接下來高文按照老辦法,把地圖板搬出,直接裁斷“伽色尼遺產”:
喬漢王國和加哈達瓦拉王國以德瓦要塞為分界,自此互不侵犯,滅掉伽色尼後喬漢王國可以往西分得直到拉合爾的土地,而加哈達瓦拉王國則可往西南分得直到蘭桑波兒要塞的土地;
之後,喬漢王國可繼續得到伽色尼位於五河之地的所有領土,剿滅繼續抵抗的伽色尼殘黨;
而加哈達瓦拉王國可自由地向更東方的波羅王朝用兵,吞併的土地擁有羅馬皇帝認可的法理權;
二國此後的軍事行動和技術,由羅馬帝國支援,軍隊也可交給羅馬帝國訓練(但此者高文並沒有特別積極的態度,他知曉這兩個國家的軍事壟斷階層是拉傑普特們,這群貴族肯定會頑固抵禦新的軍制和火器);
而古爾王則可佔有自赫拉特,直到伽色尼的所有領地,算是繼承了伽色尼王朝的固有領土(高文當然不希望培育出個過分強大的婆羅門教帝國,或一個過分強大的新月帝國,讓它們繼續互相牽制好了);
馬上羅馬皇帝即將離開信德沿海地區北上,進攻信德的首府木爾坦城,為此古爾族的騎兵要繼續追隨,而喬漢和加哈達瓦拉及其他一些邦國,則要一起提供三萬名土邦士兵充當“羅馬帝國皇協軍”。
當然高文最後是不會甘心,在天竺這塊寶地不佔盤子的,好不容易來的,想讓我走就更不容易。於是乎他用刀子宰割了幾乎整個印度河下游的信德北到木爾坦城,南鄰印度洋海灣,西和古爾的勢力區以基爾塔爾山脈為分界線,東和喬漢、加哈達瓦拉王國以阿拉瓦利山脈為分界線。
這即是羅馬帝國的首塊海外殖民地,即“新尼西亞行省”。
這個名字,是為了紀念亞歷山大大帝原本在印度建立的“尼西亞城”。
此處行省的首府是舊的塔塔城,他曾是婆羅門教的殖民地海港,後來又成為倭馬亞撒米萊族的迪萬,現在則被改名為“斯蒂芬堡”,名字自然得自於瓦良格皇帝。
達成此協議,使節僧侶們離開後。
高文在諸位心腹面前展開了“斯蒂芬堡”和“新尼西亞海外行省”的藍圖。
皇帝的規劃是“先大片佔法理領地,而後徐徐經營”。
為此優先要保障的先是斯蒂芬堡,在城建圖紙上,斯蒂芬堡不但要疏浚出個帶燈塔的大海港,還要構築成個花瓣形狀的稜堡,城堞當中要修造出雙層的炮塔,一層是明的“炮臺”,一層是暗的“銃城”,特別是銃城,其中就是城牆裡擴大的戰室,是條長長的暗廊,每隔段距離安置們射速很快的火炮,並鑿出士兵們長銃的射孔,其下還有儲糧、儲炮彈鉛丸、儲備火藥的地窖“這個堡壘如何完成?”很多人對孤懸海外的斯蒂芬堡的工程和戍守問題表示擔心。
“要有點進取精神。”皇帝甚為不屑,“以後的時代是海洋的時代,道路上行駛的將不再是馬車而是帆船,提供落腳點的將不再是驛站而是像斯蒂芬堡這樣的海外殖民地。朕還會拉攏阿克蘇姆,拉攏伊斯法罕,在蓬特海角和波斯海角同樣建立租賃土地,圈出更多的城市,充實更多的羅馬移民來,然後一條黃金鍊條就會從這片海洋,直到君士坦丁堡。數不清的東方香料、瓷器、絲綢、鑽石寶石、黃金白銀都能作為財富,繼續淌入皇都的蓄水池裡,翻騰不止,永不匱乏。朕和朕的後代會利用這些財富,重新將皇都建設為世界上最偉大的都城,照耀整個世界的燈塔!”說到這裡皇帝手臂伸出,目光熠熠生輝,真的是在描繪著他內心偉大的夢想。
“遵命陛下,為了romana!”所有在場的軍人和自新會僧侶,也都眼神冒光,看來皇帝根本不是來印度搶一把就走,他要在這裡立下足,永遠劫掠,不,是永遠開發著這裡的財富,而這已經符合帝國新崛起階層的利益。
一旦睜開眼睛看到海洋外更為富饒的世界後,原本保守的希臘帝國開始變化,也變得野心勃勃起來,“這裡的花花世界,我們也要來爭一爭!”
以前他們還被各色各樣的關於印度之流言困擾,但來到此地後,發覺除去炎熱外,這裡物產豐富、金錢不匱,並且易於征服,“我們計劃用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時間,在整個信德站穩腳跟,吞併卡查和古吉拉特地區,獲取更多優良的海港;而後我們會教化當地的土民,讓他們開化,讓他們皈依自新會,讓他們以說希臘語為榮,上層擔當我們的治政官僚,下層當我們的僕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