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9部分

殘餘勢力,又不戰而使遼東歸附,表明他在中原地區進行的兼併戰爭已經取得最後勝利,除關隴地區外,北方已處於他的直接控制之下。自董卓之亂以來,中原地區人民飽受戰亂之苦,社會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曹操統一中原,結束了長期紛爭混戰的局面,使人民重新過上了較為安定的生活,這對於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無疑是有重大意義的。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對支援後來曹操所進行的統一戰爭,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曹操從柳城班師,回來走的是南線。歸途中,他詩興大發,寫下了組詩《步出夏門行》。全詩共分五個部分,最前是“豔”(序曲),下面依次為《觀滄海》、《冬十月》、《土不同》和《龜雖壽》四章。四章或稱四解,均可獨立成篇。“豔”雲:

雲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臨觀異同,心意懷猶豫,不知當復何從。經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

“雲行雨步”,意指大雨滂沱,語本《周易·乾·文言》:“雲行雨施。”“九江”,原指洛陽夏門附近的九江。《水經注》:“大夏門,故夏門也。門內東側際城有魏文帝所起景陽山,山之東舊有九江。”這裡泛指各處江河。“皋”,水邊高地。“臨觀”二句,謂親自前往觀察水勢地形,對於大軍或進或退的不同意見,一時難以定奪,心中不免猶豫起來。“碣石”,指碣石山,在今河北昌黎縣北十五里,秦皇島市區西南四十五公里,現東距渤海僅約十五公里。主峰仙台頂海拔695米,登上主峰,猶如身臨霄漢,舉目環顧,海光山色,盡收眼底,為古今觀海勝地。秦始皇於三十二年(前215),漢武帝於元封元年(前110)先後東巡,均曾在此登臨。“東海”,古代所指不一,這裡即指渤海。這個序曲,概括地敘寫了北征烏桓途中所遭遇的困境和此時登臨觀海的心情,為下面進一步展開敘寫作了一些必要的鋪墊和交代。

第一章《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首二句交待觀海的地點,次六句描寫登山觀海時所見到的自然景物,抓住大海平靜時和起風時的狀態、海邊山島巍巍聳峙的雄姿及草木繁茂的景象予以大筆勾勒,構成了一幅色調蒼茫、氣象雄偉的圖畫,展示了詩人熱愛壯闊河山的情懷。“日月之行”四句,透過豐富的想象,極寫了大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壯闊氣勢,寄寓了詩人的胸襟、抱負和豪情。最後兩句,為入樂時所加,與正文內容無關,以下各章都有。本篇是建安詩中通篇寫景的唯一作品,也是我國詩史上現存的第一首完整的寫景詩(或山水詩)。此前,雖然在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景物描寫已隨處可見,但涉筆所及,大都止乎一草、一木、一水、一石,錢鍾書先生因此曾“竊謂《三百篇》有‘物色’而無景色”(《管錐篇》第二冊61頁)。到了楚辭,漸有發展。到了建安,“敘景已多,日甚一日(吳喬《答萬季野詩問》),最後終於由曹操站出來完成了“集大成”的歷史使命,為開啟後世山水詩、寫景詩的繁盛局面,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第十一章遠征烏桓(6)

第二章《冬十月》:

孟冬十月,北風徘徊。天氣肅清,繁霜霏霏。鵾雞晨鳴,鴻雁南飛。鷙鳥潛藏,熊羆窟棲。錢鎛停置,農收積場。送旅整設,以通賈商。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首詩寫於初冬十月,時間比前首稍晚。前八句寫初冬的氣候和景物。“鵾雞”,鳥名,形狀象鶴,羽毛黃白色。北風颳個不停,嚴霜又厚又密,鵾雞晨鳴,大雁南飛,猛禽藏身匿跡,熊羆入洞安眠,肅殺嚴寒中透出一派平和安寧。中四句寫人事。錢、鎛,兩種農具名,這裡泛指農具。“逆旅”,客店。農具已經閒置起來,收穫的莊稼堆滿穀場,旅店正在整理佈置,以供來往的客商住宿,這是一幅多麼美妙的圖景!詩篇反映了戰後在區域性地區人民過上的安居樂業的生活,及詩人要求國家統一、政治安定和經濟繁榮的理想。朱乾說:“《冬十月》,敘其征途所經,天時物候,又自秋經冬。雖當軍行,而不忘民事也。”(《樂府正義》卷八)在一定程度上觸及了本詩的作意。

第三章《土不同》:

鄉土不同澌,河朔隆寒。流浙浮漂,舟船行難。錐不入地,蘴籟深奧。水竭不流,冰堅可蹈。士隱者貧,勇俠輕非;心常嘆怨,慼慼多悲。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詩篇又題作《河朔寒》,描寫河朔(黃河以北)地區隆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