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rint計劃會議、演示會議和回顧會議,遲到超過3分鐘,罰款¥5。
4.進行任務細分時,每個任務估算最大不能超過18小時(三個工作日)。
5.在Sprint計劃會議上,認領了一項任務的人,可以對該任務估算做出不超過50%的調整。
6.對於複雜任務的估算和分解,採用“DELPHI”方法。
7.每個人都可以新增新的Product Backlog條目; 但必須標示為“Not Reviewed”,以方便Product Owner審議。
8.為提高Sprint回顧會議的效率,在Sprint回顧會議之前,每個人應該給出“我們做得好的地方、需要改進的地方”。
9.在Sprint計劃會議上,我們應該預留10%的估算時間作為緩衝,以應對突發事件。
10.在Sprint計劃會議上,我們應該進行關鍵路徑、風險、外部依賴的分析。
11.對於Review,發出Review的人必須給出截止日期,參與Review的人,必須在截止日期前給出答覆。
第10章 持續整合(1)
Nothing in the world is difficult for one who sets his mind to it。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吳承恩《西遊記》
“目標管理(MBO)”的概念是管理專家德魯克(Peter Drucker)1954年在其名著《管理實踐》中最先提出的,其後他又提出“目標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張。德魯克認為,並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標,而是相反,有了目標才能確定每個人的工作。所以“企業的使命和任務,必須轉化為目標”,如果一個領域沒有目標,這個領域的工作必然被忽視。因此管理者應該透過目標對下級進行管理,當組織最高層管理者確定了組織目標後,必須對其進行有效分解,轉變成各個部門及各個人的分目標,管理者根據分目標的完成情況對下級進行考核、評價和獎懲。
目標管理提出以後,便在美國迅速流傳。時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經濟由恢復轉向迅速發展的時期,企業急需採用新的方法調動員工積極性以提高競爭能力,目標管理的出現可謂應運而生,遂被廣泛應用,並很快為日本、西歐國家的企業所仿效,在世界管理界大行其道。Agile公司作為美國最大的通訊公司之一,也毫不例外地採用了這一管理實踐。
目標管理指導思想上是以Y理論為基礎的,即認為在目標明確的條件下,人們能夠對自己負責。具體方法上是泰勒科學管理的進一步發展。它與傳統管理方式相比有鮮明的特點,可概括為如下所述。
1.重視人的因素
目標管理是一種參與的、*的、自我控制的管理制度,也是一種把個人需求與組織目標結合起來的管理制度。在這一制度下,上級與下級的關係是平等、尊重、依賴、支援的,下級在承諾目標和被授權之後是自覺、自主和自治的。
2.建立目標鎖鏈與目標體系
目標管理透過專門設計的過程,將組織的整體目標逐級分解,轉換為各單位、各員工的分目標。從組織目標到經營單位目標,再到部門目標,最後到個人目標。在目標分解過程中,權、責、利三者已經明確,而且相互對稱。這些目標方向一致,環環相扣,相互配合,形成協調統一的目標體系。只有每個人員完成了自己的分目標,整個企業的總目標才有完成的希望。
3.重視成果
目標管理以制訂目標為起點,以目標完成情況的考核為終結。工作成果是評定目標完成程度的標準,也是人事考核和獎評的依據,成為評價管理工作績效的唯一標誌。至於完成目標的具體過程、途徑和方法,上級並不過多幹預。所以,在目標管理制度下,監督的成分很少,而控制目標實現的能力卻很強。
阿捷覺得MBO跟Scrum在思想上是相通的,所以對這個管理方法具有無比的好感。在Agile公司,目標管理有固定的一套程式或過程。它要求組織中的上級和下級一起協商,根據組織的使命確定一定時期內組織的總目標,由此決定上、下級的責任和分目標,並把這些目標作為組織經營、評估和獎勵每個單位和個人貢獻的標準。為了更好地檢查目標完成情況,上級和下級要定期會晤,討論進展和問題,在Agile公司,這種定期會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