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聽話,可眼下卻是關鍵時期需要滿請朝廷的大力支援,說什麼都不能惡了滿清中央朝廷。
不說安南國使者如何苦逼的向朝廷解釋,吳可點了把火後便收回目光,要求諒山城守將吳而勾嚴密關注安南國中南部局勢,暗中叮囑有必要的話可以出兵幫一把黃鼎鳳,堅決不能讓阮氏晚場收復安南中部地域。
與此同時,吳可吩咐總督衙門直屬暗探部門,加強對兩廣境內法國佬的監視力度,一旦發現有任何不對勁的地方,一定要第一時間向總督衙門彙報。
做好了種種防備手段之後,吳可這才稍稍安心,在同治四年秋末再次離開廣州,開始對廣東和廣西兩省進行全面又細緻的巡視。
就當吳可在總督衛隊五千將士的嚴密防護下,開始了對兩廣的巡視之後沒多久,左宗棠突然傳來急信想跟吳可親自見上一面,說一些他離任之後的安排以及一些請求。
沒錯,就在兩廣總督行轅抵達惠州之時,從京城方面傳來一個驚人訊息,西北動亂朝廷調派左宗棠前往西北平亂……
第664章戰火連天
自從湘軍收復金陵,太平天國正式滅亡以來,大清不知道出了什麼問題,各地的叛亂不僅沒有平息跡象,反而還有越演越烈之勢。
其中蹦達得最厲害也是最為顯眼,無疑就是突然變得瘋狂起來的捻匪……
繼山東干翻蒙古親王僧格林沁之後,捻匪又在陝西鬧出偌大動靜。
高樓寨之戰後,捻軍繼續流動作戰,在山東、安徽、河南的廣大地區不斷打擊清軍。朝廷命曾國藩部署鎮壓捻軍。
曾國藩先後實施“以靜制動”、“聚兵防河”的作戰方針,都歸於破產。同治四年年中時分,朝廷改任李鴻章為欽差大臣,節制湘淮各軍,負責鎮壓捻軍叛亂,遏制捻軍擴充影響力和勢力。
捻軍方面雖然取得了一系列勝利,但長時間不停頓地流動作戰,使部隊得不到必要的休整和補充,同時又得不到任何友軍的支援,戰略上的被動局面日益嚴重,流動作戰雖然在激動性方面十分有利但弊端也是明顯的。
捻軍領袖賴文光等深感“獨立難支,孤軍難立”,試圖改變這一被動局面,於是在同治四年秋季決定將捻軍一分為二,由張宗禹、張禹爵、邱遠才等率部分捻軍西進陝甘,聯絡陝甘回民叛亂武裝,以為犄角之勢是為西捻軍。
由賴文光、任化邦、李允等率部分捻軍留在中原地區,與清軍繼續周旋是為東捻軍。
西捻軍約有三萬餘人。在張宗禹等的率領下,同治四年初秋時分由豫東經許州、洛陽、陝州(今三門峽市西)、閿鄉(今靈寶西北),行軍一月時間進入陝西華陰縣境。
署理陝西巡撫劉蓉當時正率近兩萬湘軍在陝甘交界處堵擊回民叛亂武裝,在得知捻軍入陝後感到形勢嚴重,急忙請求朝廷速派援兵。可惜此時朝廷死處用兵,一時又哪裡騰得出兵力來救援陝西?
西捻軍進入華陰後,立即西進華州(今華縣)、渭南。劉蓉不得不將所部東調對付捻軍。同治四年深秋季節陝西提督劉厚基率兵三千人由渭南東進,在赤水鎮與捻軍遭遇結果一觸即潰敗退渭南。隨後知府唐炯指揮湘軍各營,分兵三路再次發動進攻。捻軍於華州敖水東面的樹林裡設伏大敗湘軍,殺死湘軍近千人。
初戰獲勝後,西捻軍乘勝西進,於同治四年初冬進抵西安東面的灞橋鎮。然後折向東南,佔領藍田縣的洩湖、藍橋等地。為了調動西安清軍後又佯趨商州(今商縣)、雒南(今洛南)。待清軍東向追擊,捻軍又北走渭南,並虛造東攻潼關之勢。
當湘軍北上堵截時,捻軍又迅速西進,擺出攻打西安的架勢,並在灞橋十里坡周圍村莊設下伏兵布好伏擊圈,等待清軍到來。
同治四年年末,湘軍追至臨潼東北的新豐鎮。捻軍派出少數部隊誘敵,與湘軍且戰且退,將湘軍誘至十里坡。
清軍記名提督楊得勝、總兵蕭德揚、提督劉厚基、道員黃鼎等部敵軍相繼進入伏擊圈。捻軍誘敵部隊立即回馬反擊,伏軍步隊從兩旁村堡殺出,馬隊從兩翼包抄將湘軍團團包圍,湘軍頓時陣勢大亂。
時值風雪瀰漫,湘軍士卒因連日奔走疲憊不堪,凍餓交加士氣低落無心作戰,所攜火藥又被雨雪澆溼不能點放。捻軍則士氣高昂勇猛衝殺,與湘軍展開白刃格鬥。半日之內連斬總兵蕭德揚、提督楊得勝、蕭集山、蕭長清、布政使銜候補道蕭德綱等湘軍將領,殲滅湘軍大部三千餘人收降數千人,取得了入陝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
西捻軍在十里坡之戰中,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