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靠在大英帝國的博物館中,以照相機將書本內容拍攝下來,才重新引進國內。
《天工開物》的作者宋應星,在後世被譽為明末大科學家,備受推崇。但是,宋應星在世的時候,僅是大明微不足道的底層小官員,幾十年的心血都放在了其熱愛的科研研究上,從而在官場上是非常失敗的。
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上更是哀嘆:“傷哉貧也!欲購奇考證,而乞洛下之資,欲招致同人,商略贗真,而缺陳思之館。”意思是,我非常窮啊,想要做實驗驗證一些科學道理,卻沒有錢去實現。所以,希望能出版這本書,賺一點錢去做科學研究。也希望一些同是科學愛好者,讀了這本書後,驗證書裡面的一些技術能不能實現。
不過,《天工開物》是一本撲街書,宋應星在朋友涂紹煃的資助下獲得出版。但是,發行量僅僅數千本,並不可能依靠圖書出版的稿費,提供其科研的資金。
而宋應星在整個明末,雖然官職卑微,但是一直沒有放棄科學,並且主張“天工人其代之”和“開物成務”。
“天工人其代之”,主張發明先進的機器,增加勞動生產效率,達到富國強民的目的。
“開物成務”的主張,則是希望一些大明的科學研究者,不要僅僅滿足於個人的好奇心,而是要研究和與生產結合起來,讓科技研究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
事實上,宋應星的主張,與肖圖白是不謀而合的。肖圖白的優勢,僅僅是在於穿越,眼光比宋應星更長遠。但是,在實際主持17世紀的科研、生產專案上,肖圖白未必能有宋應星內行。
而在肖圖白眼裡,一個宋應星比之大明南京朝廷的內閣諸公,加起來還有用的多。
其實,明末的滿朝諸公,多是嘴炮一堆,寫的文章錦繡。但是一個個主張的策略,既不能改變大明王朝滅亡的宿命,又不能讓中華民族在世界之林中成為強國。國家由這群文科廢柴治理,還不如換宋應星這種理科大牛人掌權。
後世的中國,捱了無數次打,才領悟到軍閥不能強國、文人也不能強國,工程師治國能讓國家實現富強。
於是,新中國改革開放以後的領導人,都有一定理工科的背景。
理工科的領導人治國,治理結果是很明顯的,皆是透過發展生產力來解決問題。
理工科治國:國家的信仰是gdp。百姓的信仰是人民幣!
這種信仰,沒有不好!比之任何主義,更加符合唯物主義!金錢、生產力,既是唯物主義!
只要gdp發展的好,政府財政就不會太差。政府財政不差,對於處理災荒,流民等等問題,就可以用經濟手段去解決,而不會將之變成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因為,大多數農民並沒有“帝王將相。寧有種乎”的想法,僅僅是為了生存,僅僅是為了吃飯。連吃飯問題也不能解決,誰給一口飯、一條生路,他們自然會跟從誰。哪怕讓他們造反,也在所不惜。
比如,宋朝別看歷史上叫嚷窮、虧空,但是宋朝總財政收入是其他朝代的幾倍,並且大手大腳用錢解決社會問題,才會一天到晚叫嚷窮。宋朝的窮,是每年收入上1。6億貫錢,結果花出去1。7億貫,形成了赤字。和明朝每年3000萬兩財政收入。覺得苦逼非常,完全不是一個檔次。宋朝很少出現大規模農民起義,因為哪裡出現了災情,政府就出錢,將災民僱傭為軍人養起來。雖然這些軍人基本沒有戰鬥力。但是被政府僱傭了,自然也就不會當流寇了,反而幫助政府鎮壓起義。所以,南北兩宋。農民起義確實有,但是規模都不大。因為,災民中的青壯年,被政府花錢僱傭收買了,想要造反的野心家找不到大量的失業青年響應,自是不能將農民起義事業做大做強。
而明朝的財政制度一塌糊塗,不但不可能採取宋朝那種用錢收買災民的策略,更連給已經有的200萬軍隊發軍餉也不能夠。於是,明朝後期,士兵鬧餉暴動,也是司空見慣。
想要做到用經濟問題解決政治、軍事問題,先決條件是有錢!必須必宋朝還有錢才行!
而要有錢,則需要發展生產力!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這句話,在後世被十多億人熟知!而發展科技,自然需要重用科技人才。
明末科技人才,宋應星應該居首!僅憑《天工開物》,宋應星也當得起崇禎年間科技第一人!況且,《天工開物》僅是宋應星著作中,很小一部分,他對於科技的認,並不僅是一部《天工開物》可以涵蓋!
而透過閱讀《天工開物》,肖圖白便已驚歎於宋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