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疆土擴張越多,稅收增收越多,怎麼看都是百害而無一利的。
承乾也是一直支援張超鼓吹的殖民擴張論的。
為漢家爭奪更多生存空間,他很贊成這個說法,反正對大唐帝國來說,有害無利不是。
“陛下,如今帝國實封世襲貴族和虛封終身貴族數量相當龐大,多達八千餘。臣以為,現如今的議會上院議員資格評定製度不太適合,臣請求增設地方道一級貴族院。朝廷上院議員,則由每道中推選一些代表,這樣朝廷上院議員數量控制在千人以內,比較合適。否則八千多上院議員,人太多,反而無法真正的議事了。”
大唐如今封爵確實有濫封之嫌,完全是因為現在的爵位,朝廷不一用給俸祿,二來也不能蔭封子孫入仕,所以朝廷完全無後顧之憂啊。功臣很輕鬆能獲得實封爵,甚至功高還可以轉封兒子。
而多數高階官員,也能憑資歷封一個虛封終身爵位,比如朝廷的宰相,若元爵都會直接虛封一個國公,朝廷的尚書,起碼虛封個縣侯,道一級的宣撫使、諸衛大將軍,肯定虛封個縣伯。
貴族現在確實不算稀罕,特別是在京城,那真是遍地都是。
張超家一個親王一個郡王兩個國公,一堆的郡公縣公縣侯。
這也是張超有意在引導,讓朝廷覺得好像爵位惠而不費。
這是張超的一步伏棋,短時間是不會有太大影響,但後面卻會影響很大。
“這個可以。”
承乾轉頭對馬周道,“馬院長,你和學士們幫朕擬一個道議會的章程出來。”
翰林院是備皇帝諮詢,算是軍師智囊。真正的施政是內閣,但馬周他們給皇帝建議諮詢。
兩級議會到底怎麼搞,肯定是由內閣這邊提議,但最後採不採納,或者承乾覺得是不是合適,這肯定也要先透過馬周他們的建議,有更進一步的瞭解,才好做出最終決斷,這也是翰林院的作用體現。
“元輔。”
承乾笑著對張超道,“內閣也已經開始運轉,朕聽說內閣現在諸相還沒有一個明確分工?”
內閣諸相不兼他職,這是早當初就定下來的基本制度,但內閣做為宰相,要體現出職能權力,肯定是要透過分管諸部寺來體現的。
長孫無忌現在向皇帝上奏,說張超在內閣搞一言堂,專權獨斷,大權獨攬。
承乾當然也不希望這種局面發生,他倚重張超,可也不想被張超架空。
“陛下,其實臣這幾天一直在考慮這個內閣分工的事情,現在基本上已經定下來了。臣是主持內閣,總管中樞,此外人事、財政、監查、審計也由臣親自提綱。次相房玄齡,則負責內閣常務工作,以及民生經濟、稅收財賦這塊,此外也協助臣分管財稅、監管審計這塊。”
聽到張超這樣說,承乾心裡鬆口氣。
看來長孫無忌冤枉張超了,他並沒有打算一直獨攬內閣大權。
肯分工就是好事,這樣內閣才是真正的內閣。
“其餘七位群輔,臣的想法是一位群輔對應六部的一部,還有一位群輔則負責對口聯絡議會、翰林院、御史臺、大理寺諸衙。”
“聯絡諸衙這個工作十分重要,臣打算交給上黨郡王長孫無忌。褚遂良負責吏部、岑文字負責兵部、于志寧負責戶部、楊師道負責刑部。杜淹負責禮部、戴胄負責工部。”
朝廷六部,事無不總。行政這塊,基本上可以劃歸六部之內。因此說,一個輔相分管一部,也算是比較合理。
到是長孫無忌這裡,不管六部,而是去聯絡議會、翰林等這些不歸內閣的部門,這就不是分管而是聯絡。很明顯,張超說長孫無忌如何功高,威望重,能力強,其實說到底,就是不給他實權。
而且六部中,權力最重的是吏、兵、戶,一般稱為上三部,張超安排的也是自己的鐵桿褚遂良、岑文字、于志寧,連刑部這個負責司法的也都是安排了自己人楊師道。
原來漢京這邊的杜淹和戴胄,也只管禮部和工部。
按正常的內閣分管制度,六部負責行政這塊,每位尚書自然就是一部之首,主持六部內的日常事務工作。地方事務,上呈中央後,分交給六部。六部負責相對應的事務處置,處置後還要上報內閣複議。
而那位分管的輔相,首先處置,每個宰相都也有自己的一套屬吏班子。初步處置之後,重要事務,還要拿到內閣會議上商議,要最終由張超這個首輔做出決定,然後貼黃,再上奏皇帝。
皇帝在翰林院的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