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60部分

她有一件極厲害的法寶,叫做混天綾,看上去是七尺長的紅綾,可以自動捆綁敵人。

高峰跟莘瑤琴寒暄了幾句,便祭出各種法寶,跟她周旋起來。

不久,莘瑤琴支援不住,跳過一邊,淡然一笑:“好吧,我認輸了。”

高峰呵呵笑道:“既然如此,我們趕緊去找任務物品吧。”

便摟著莘瑤琴的纖腰,化為一道青光,全速飛向瀛洲臺。

只是一眨眼的工夫,高峰和莘瑤琴已經來到瀛洲臺,挑戰歷代名將。

第四卷:縱橫天界(完結篇)第六百六十六章 名將俞大猷

這次重新整理出來的名將,是明朝的俞大猷。

俞大猷是明代抗倭名將,軍事家,武術家,字志輔,福建晉江人。

他二十歲時,繼承父職任百戶,開始學習騎射,“劍術天下無敵”。後歷任千戶、武備、參將、總兵官等職。

1549年,朱紈巡視福建,將俞大猷薦為備倭都指揮。又參與交黎之役,以功進參將。他移師浙東,抗倭於王江涇,並圍殲徐海、陳東等匪類,以功加都督僉事。後來任參將。

又鎮守南贛,平定廣東張鋌叛亂。後任福建總兵官,破倭於福建興化,時稱俞家軍。

次年任廣東總兵官,獲海豐抗倭大捷。不久改任福建總兵。

為將廉,馭下有恩。數建大功,善用兵,與戚繼光齊名,並稱“俞龍戚虎”。

萬曆初奪職,一度復起,後任軍都督僉事,乞歸。卒於家,諡武襄。

俞大猷戎馬生涯47年中,抗擊倭寇入侵的時間,達十三年之久,著有《正氣堂集》、《劍經》。

據說,俞大猷出身於下級軍官家庭,祖籍安徽鳳陽府霍邱。

始祖俞敏跟從朱元璋打天下,以開國功臣襲泉州衛百戶官,至其父俞元贊已歷五代。

俞大猷自幼家貧,靠母親楊氏編髮網和親友資助,寄居清源山水流坑村,勤學不輟。

五歲時即在家鄉濠市入塾讀書,拜幾位當地名士習文。十歲隨家遷居泉州城內北隅{其遺址即今泉州僑中},與鄧城、湯克寬等讀書於清源山清源洞。

十五歲進文秀才,與李杜、薛南塘、史文齋、史禮齋等十餘人,繼續讀書於清源山紫澤書院,並習武於清源洞,人稱十才子。

清源山至今遺有其練膽石{為練膽量,常登巨石下跳},現在泉州清源山虎乳泉畔下,旁邊有其自書“君恩山重”四個大字。

其時泉州社會的閩學氛圍熾盛,俞大猷先後拜王宣、林福、軍事家趙本學等人為師,學習《易經》與兵書,皆得三家之所長。

後又從師精通荊楚長劍的同安南少林高手李良欽學劍{棍}術和騎射,達到了“劍術天下第一”的境界,跨馬而騎,引弓飛矢,百發百中的境界。

王、林、趙三人,均為當時泉中名師,且是明代前期閩學著名代表人物蔡清之弟子,從蔡清學過《易經》。王宣以《易經》論古今治亂興衰之跡,林福以《易經》明心性忠孝仁義之奧,趙本學以《易經》衍兵家奇正虛實之權,著有《韜鈐內外篇》和《孫子註解》。

俞大猷對三師之意,均能默契神會,融會貫通,尤能闡其所未論。

而在師承關係上,俞大猷是名儒蔡清之二傳弟子。

正是由於年輕時奠定紮實的儒學理論基礎,使俞大猷日後成為明代獨樹一幟的名將,不僅有傑出軍事家的思考領域,而且有傑出政治家的思想遠見,故上司譚綸曾稱讚他有大將才。

俞大猷的兵法思想,是逐步發展的。

他在會試時,就上論策《安國全軍之道》,立功大同鎮時又有《兵略對》、《大同鎮兵車操法》、《廣西選鋒兵操法》等。在他的《正氣堂集》十六卷中,無卷不言兵,無篇不與兵事有關。

俞大猷曾提出軍隊現代化的建議,但面對個人力量不可抗拒的社會因素,且與古老的鬆散的社會組織不能相容,其計劃毫無實現的希望。

俞大猷之所以善於運籌帷幄,把握戰機,出奇制勝,可以說正是得力於青年時代對《易經》學有關奇正、虛實、矛盾、變化的辨證思想的深刻理解。

俞大猷認為,作為戰爭的指揮者,首先應該具備“忍”的策略思想。

他說,“忍”是一個人品德的基礎、行為的出發點和成就一生事業的基本條件。

它對於戰爭決策者而言,“能忍,則不為人所致,機操自我焉者也”;“不能忍,則常為人所動,機操自人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