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重指數BMI
體重指數=體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
1997年在日內瓦召開的世界衛生組織專家會議上透過了體重過重和肥胖的國際標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體重指數標準:體重指數(BMI)在20~之間為健康;BMI》25kg/m2屬體重過(超)重;BMI在25~之間為預胖(臨界)型肥胖;BMI》30kg/m2為肥胖。肥胖又分為三級:BMI在30~之間稱為Ⅰ級肥胖;BMI在35~之間稱為Ⅱ級肥胖;BMI在36~40kg/m2為Ⅲ級肥胖。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七招遏制糖尿病》上篇(4)
醫學調查發現亞洲人體內的脂肪含量比相同體重的西方人高出許多,研究也發現,亞洲人與體重相同的西方人相比更容易患上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病等與肥胖有關的疾病,因此用一個標準不合適,亞洲人的體重指數健康標準應該比歐洲人更嚴格。
體重指數對一些疾病的影響:
■
■ 發現自己糖調節受損怎麼辦 ■
如果發現自己空腹血糖在~之間(空腹血糖受損),或者餐後兩小時血糖在~之間(糖耐量受損),並且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也支援這一結果,那麼可以確切地說你處於糖調節受損階段。其實這個訊息並不算壞,至少這還達不到糖尿病的診斷標準,也就是說積極行動起來的話,你還有機會避免將來糖尿病的發生,最起碼你已經提前發現了。那麼如何行動起來呢?
首先,應當諮詢醫生,多瞭解一些有關糖尿病的知識(有關糖尿病的知識後面幾招裡會講到,它們對你同樣適用),仔細尋找自己血糖偏高的原因。可以從“你患糖尿病的風險有多大”所列舉的八大類人群中逐一排查。然後應當檢討自己的生活方式,找到不健康的因素,比如愛吃甜食、離不開含糖飲料、吃完晚飯就躺在沙發上看電視等。痛下決心,從點滴入手將它們改正過來,雖然有些是多年的習慣改起來並不容易,但是要知道,隨著時間的積累這些習慣正在吞噬著你的健康。
要意識到定期體檢、化驗的重要性,把身體變化及時地把握在手中,然後做出相應的調整,下面我們從監測、飲食和運動等方面詳細介紹如何去做。
■ 把握自己的血糖變化 ■
“求醫不如求己”這句話現在很流行,的確,醫生並不能掌握每一位患者的自身特點。比如,關於糖尿病患者到底應當吃米飯還是饅頭的問題,透過查升糖指數表(見附錄)我們可以知道,饅頭的升糖指數要比米飯高一點,但是實際生活中我們發現,有些患者吃米飯反而比吃饅頭升糖更快,這是因為存在個體的差異,也就是人與人不同。另外饅頭和米飯的軟硬、蒸的方法與時間都可能造成升糖指數的不同,畢竟每家做飯的方法不一樣。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太過於教條,會給你的生活造成很大的麻煩。這裡提倡要根據你自己的血糖變化對自己的生活方式進行不斷調整。
如何把握自己血糖的變化呢?
首先,你要有一臺自己的血糖儀。自從世界上第一臺快速血糖儀問世以來,測血糖就變成隨時隨地都可以完成的事情了。沒錯,對於在指尖扎一針、採一滴血這件事情,每個人都不會馬上接受甚至非常牴觸,但是這確實是很值得做的一件事情,而且下面會介紹一些技巧使你可以堅持下去。
第二,需要準備一個血糖日記本,一般買血糖儀時會附送,沒有也不要緊,只要有一個專門的本子可以記錄你每次測量的情況就可以了。血糖日記的內容包括:測血糖的日期、時間,空腹還是餐後兩小時,早餐、午餐還是晚餐,吃的什麼東西(這很重要),做了哪些運動、多長時間,吃了何種藥物……這樣時間久了你就可以發現影響你血糖的罪魁禍首,也可以給你的醫生看看幫助你分析找出原因,這是最寶貴的資料。
最後,我們動手測血糖的時候應當保持心情的平穩,在你剛運動完後要平靜一會。具體測血糖的方法我們在“第六招 監測血糖 定期化驗”中會有詳細介紹。對於還未確診糖尿病的患者,血糖監測次數和頻率不需要和糖尿病患者一樣苛刻,開始的時候只需要固定觀測每週三天的空腹和早餐後兩小時血糖值就可以了,如果感覺哪頓飯吃得過多或者哪天運動不足,也可以不定期加測餐後兩小時血糖(晚餐後血糖偏高常常會被忽略),待血糖穩定了或者你認為已經瞭解自己血糖變化特點之後,可以一週甚至半個月監測一次餐前餐後血糖。需要指出的是,餐後兩小時指的是從吃第一口飯時開始計時的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