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免田賦的田很少,朝廷派遼餉是每畝為一分二錢,光此一項就是一個巨大窟窿,再加上一次收一年的稅賦,老百姓擔上加斤,苦啊。”
陸皓山說這話的時候,心情也有些複雜,相對來說,大明農業很發達,在洪武時期,在務實的朱重八同志的大力鼓勵下,農業得到極大的發展,有史料可查的,登記在冊的田有一百八十餘萬頃,平均分配到每個全國的一千四百多個縣,每個縣也有一百二十萬畝土地,就是稅務再輕,這麼多田地,大明的財務也差不到哪裡去,可實際上,大明的財務可以說糟糕得一塌糊塗。
大明少有財政健康的時候,大多時候都是拆東窗補西窗,張居正是個牛人,他在位時國庫破天荒有幾百萬兩結餘,可是後金一作亂,那點銀子一下子就折騰光了,到了崇禎時期,國庫一年收入在三百萬到四百萬兩之間,可是光是遼東戰事,每年的花費就高達三百萬左右,也就是說,全國的收入差不多全填在那個無底洞了,可是大明那麼大,不可能把銀子全花在遼東的,於是,朝廷幹什麼都縮手縮腳,邊疆士兵欠餉、各種開支萎縮,實在沒有辦法之下,加徵遼餉,在遼餉之後,還有剿餉、練餉。
就是遼餉為例,一畝徵一分二,一個縣有近一百三十萬畝,明末耕地有所減少,就以一個縣一百萬畝、每分徵收一分計算,一個縣光是遼餉也有十萬兩,全國一千多個縣,少說也有上億兩,可實際上,遼餉分派約六百七十萬兩,實收僅五百多萬兩,就是這次徵稅為例,江油縣要上繳二萬兩,全國一千四百多個縣,那至少也得二千多萬兩,而實際上到手最多也就三分之一。
原因很簡單,那些士族、皇族佔地眾多又不用繳納稅金,把勞役這些都轉嫁在老百姓身上,表面徵得少,可是苛捐雜稅太多了,火耗、糧耗等,這些都加壓在老百姓的頭上,徵得多,實際上繳到國庫的少,國庫空虛,不斷加徵,老百姓的生活能不困苦嗎?
也就是華夏民族這種勤勞、暗隱的品質,才能忍受這種生活,不過也是這樣的品質,華夏民族才能一直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陸皓山這句話發自內心,真心替江油的百姓訴說,就是趙敏聽了也有些感動,她眼睛轉了轉,笑著問道:“助人向善,我們趙氏一族向來不甘人後,為江油的父老鄉親出力,不知作為江油縣的父母官,大人又捐多少呢?”
“本官捐一年的俸祿。”陸皓山毫不猶豫地說。
“那好,那小女子代表家父,捐大人十倍的俸祿。”趙敏馬上說道,對她來說,這幾百兩隻是小意思。
陸皓山一年的俸祿大約是四十兩,十倍也就四百兩,四百兩對普通老百姓來說,這已是一筆天文數字,但對江油的首富來說,只是九牛一毛,陸皓山自然不能滿意。
“本官職低薪簿,平日還算兩袖清風,不能和趙氏族相比,倒是讓姑娘見笑了,本官有心無力,只能拋磚引玉,趙姑娘有心有力,還得請你多出一分力。”
“哦,那縣令大人說我們趙氏一族捐多少合適?”
“這個當然是多多益善,少少無拘。”
還無拘呢,剛才捐四百兩,明顯不滿意,真是說得比唱還要好聽,不過趙敏早就有了對策,聞言笑著說:“縣令大人為了江油百姓,還真是盡心盡力,小女子佩服,我們趙氏一族雖說有點家底,可也不是大風颳來的,看在大人這麼誠心的份上,多出一份力也不是不可以,不過,小女子有個小小的條件。”
陸皓山馬上說:“有什麼條件,趙姑娘只管道來。”
“大人是進士出身,想必才高八斗,聰穎過人,只要大人能回答我幾個問題,小女子就是把體己錢拿出來,也要多盡一份善心。”陸皓山楞了一下,這算是有獎問答嗎?ps:拜山期間,天天翻山越嶺,現在沒人養牛了,路都讓雜草佔了,要開路前進,累啊,多體諒,謝謝!
第六十四章 三道難題
“陸某才疏學淺,姑娘剛才的讚譽真是捧殺了,到時答不出,恐怕讓趙姑娘笑話,不過為了江油的百姓,請趙姑娘出題吧。”陸皓山硬著頭皮說。
見鬼,原來那個倒黴鬼是進士不假,自己這個西貝貨就是最基本的千字文也背不出,真是考起學問,估計得讓人笑話,不過那個趙敏都這樣說了,總不能後退,先看看情況再說,船到橋頭自然直,只能見步行步了。
“大人真是有自信”趙敏嫣然一笑,柔聲地說:“能考取進士,想必大人對各種詩經倒背如流,文章也作得花團錦簇,再考這些就沒什麼意義,小女子不才,就考一些偏門的東西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