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也沒有?”
太子今天微服私訪,帶著魏徵王珪韋挺馮立薛萬徹等東宮屬官前來灞上。
他早聽說張超在灞上把一個荒溝坡,變成了一片水稻梯田,總覺得匪夷所思。另外,他也聽太原王的護衛稟報說張超帶著太原王等學生在灞上,整天在外面跑。
太子妃對此很是擔憂,堂堂東宮嫡長,可不能給帶的成鄉下野孩子了。
一路來到灞上,倒是挺尋常的。可到了張家溝,卻發現這裡有很多不一要的地方。比如這本來是個村的張家溝,異常的熱鬧,甚至都有點繁華了。
村牆很高,還有村丁守衛,甚至都還建起了一個村門樓。
在村外,也分佈著數個大作坊,都圍了好大的地方,眾多樓房屋舍。李自成甚至看到離村子不遠,居然還有酒樓茶肆飯館和青樓、賭坊,那都形成了一條街道了。
再進了村,說是村,倒不如說是一個鄉集。村中居然有一條長街,兩邊都是商鋪攤位,走在街上,彷彿是到了西市裡面。
而白鹿書院就在這村子裡,規模比他想象中要大的多,朗朗讀書聲不時傳出。
這張家溝,比他想象中的熱鬧繁華許多倍。
但看到洗澡溝的那片梯田,那片翠綠的秧田時,他才越發的驚奇,這樣兩塬之間的荒溝,原來只是些雜樹荒草,現在居然成了一汪汪水田?
“秧苗最怕寒冷,因此其實北方晚一點育秧更好點。不過如此一來,那麼就容易誤了田時了,早稻種晚了,那收割也晚,這地下半年就種不了了。”張超笑著解釋。
“你這要一年種兩季?”
“水稻只能種一季,因為關中不比南方天氣,下半年冷的早,晚稻種不了。而且,關中較旱,這裡更是如此,到下半年缺水。不過我們可以種一季別的,等水稻收了之後,可以種一季大豆,也可以些高粱或者粟。”
“肥力跟的上?”李建成疑惑的問。
對於種地,李建成是個外行,但也知道地不能連著種,要不然肥力跟不上。
“這確實是大問題,因此我的打算就是上半年水稻,下半年種大豆。種大豆一來對水需求較低,二來種大豆還能讓地增肥。”
大豆的根系很特別,有豆瘤根菌,能幫助土壤增肥。
而且張超現在還有肥料廠制肥呢,沼肥本來就是極好的肥料,既能施用當底肥,還能在作物生產期施用當追肥,以增加土地的肥力。等到了冬季收過豆子後,還能從枯水的河溝裡,撈河泥肥田。
這就是生態種植的一個優勢,地不會越種越貧瘠,而是能保持一個較好的迴圈。
“保證秧苗不被凍壞的關鍵就在於給秧苗做一個棚。”
“做棚?”
魏徵等一眾東宮文武都有些驚訝萬分。
張超今天猶如一個普通的鄉民一樣,穿著短打布衣,沒穿長袍,甚至連幞頭都沒戴,只要頭上紮了塊布巾,褲腳挽的很高,打著赤腳。
這副打扮,讓剛才初見張超的太子一行差點驚掉了下巴。堂堂太子洗馬,居然成了一個農夫。
張超還扛了把鋤頭在肩上。
“殿下,請跟我來。”
一行人隨著張超沿著田埂小路往下走,田埂很窄,春天泥土還很溼滑,李建成等人一不注意就一腳踩滑到旁邊的田裡,有時甚至靴子直接陷入輪輪的泥裡。
走的好不狼狽。
倒是張超,高挽著褲腳,打著赤腳走在這田埂上輕鬆無比。
好不容易才走到下面秧田邊,秧田都集中在最靠近水庫的地方,這有利於保證灌水。
走近了,李建成他們才發現,秧田邊上,還堆著許多彎曲的竹子。
“這就是搭棚的竹子,不過現在秧苗已經長成了,所以把育秧棚給拆掉了。”
在後世,育秧棚是用塑膠布做的。不過現在沒有塑膠布,張超也只能用比較笨的方法。給秧苗搭棚。
用竹子做棚骨,然後上面鋪上稻草。
這是比較笨的方法,晚上鋪,白天又得收掉。
稻秧白天得曬太陽,得光合。如果蓋死了,是育不出秧的。
雖然說這種辦法比較笨,但多花些人工,還是有用的。就靠著這個,張家的秧苗成功的渡過了寒流,長成了。
“育秧需要精心管理,挺累人的。但育過的秧移栽稻田裡,卻能讓收成大大增加。”
直接往田裡播種,那樣當然也行,但這種方式的產量會很低,透過選種育秧再移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