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失憶love敏的飄紅和盟主,本書第一個盟主誕生了,謝謝。今天保底兩更,加盟主的五更加更,會有七更!
這段時間張超一直呆在灞上。
主要還是忙春耕的事情,不僅僅是忙著把那幾百畝地種上粟。還有一千畝新開的梯田要種上水稻。
對於種水稻,張家請來的這些長工們都沒有經驗。
他們都是灞上的百姓,平時也就是種粟種麥種豆,在缺水的灞上,他們沒有一個種過水稻。
張超只能親自來指導了。
對於種水稻,張超是懂些的,以前他外婆家雖也是在關中,但就因為臨水而種水稻,他有幾年五一放假去外婆家,還幫忙拔秧插秧,暑假還幫忙割過稻子。只是後來外婆家的水稻田,都是搞大棚育秧,用秧盤,然後拋秧,都不用拔秧插秧了,而且收割也是用收割機,不用人力了。
種水稻,首先就得育秧。
清明的時候,就得浸種。把精選好的稻穀放水裡浸,然後還不能是一直浸,得是浸一定時間然後拿起來放一段時間,這樣直到稻種發芽。
然後就要撒到弄好的秧田裡。
秧田也得有很多要求,首先得是靠水保證能隨時放水灌溉的地方。其二,秧田要求肥力較好,要不然秧長不起。其三,秧田必須弄的非常的細,把田弄成糊一樣。
至於浸種播種時機,還得掌握好天時。太冷了,稻種會凍死,太熱了會燒死。
在灞上開梯田,還要種水稻,這確實是頭一回。
張超今年二十二,已經擁有了萬貫家產,良田數千畝。
特別是如今張超寫書修史,還搞了印書坊,在士林之中那是非常有的有聲望。
田地的收入其實並不多,張超根本不用折騰那點地,隨便佃給別人種然後坐著收租就好。反正張家的主要收入也不是這個,不論是印書坊還是酒坊或者酒樓錢莊當鋪熟食鋪哪一個都遠比種地的收入來錢的多。
不過張超卻還是投入了那麼多錢去開發一個荒蕪的洗澡溝,這絕不是其它有錢人的第一選擇。
就跟如今要開梯田種水稻一樣。
張家費那麼大代價開出來的千畝梯田,好多人認為直接種粟不就好了,幹嘛要種水稻呢。水稻確實比粟值錢,但你得會啊。
堂堂武安伯爵、翰林學士,可不會管別人怎麼樣,他只是按自己的計劃行事。張超覺得開作坊賺錢,太簡單了。而把洗澡溝這樣的荒溝,變成米糧川,才更有價值。其實,在唐朝,商業終究是有限制的,但農業卻是無限制的。
若洗澡溝的模式真的成功,那張超就可以無限的複製下去,到時,張家開發出的這些米糧川,可是能夠成為一座座聚寶盆,穩定的產出的。
東宮那邊,對於張超在鄉下搞春耕,倒也沒什麼意見。反正崇文館裡張超是副館主,又不只是老師。崇文館小學有了張超主持編好的教科書,如今教學進展順利。至於翰林院那邊,編書編字典,也一樣很順利的。
這段時間,李承宗和柴哲威等六個學生,也一直留在張家溝。在張超的凌威之下,幾個孩子已經從最初的公子哥兒,到如今成了鄉下野孩子。
都只是一群小孩子而已,時間一長,他們慢慢的也就適應了鄉下的生活。
張超甚至讓六人養蠶養雞養鴨,讓他們親自照顧這些蠶、雞鴨崽,讓他們採桑喂蠶,挖蚯蚓餵雞鴨,甚至讓六人每人都開始寫日記,認真的觀察這些蠶和雞鴨的生活習性,還要記錄鄉下的風光和生活,描繪一些鄉下的人物。
有時,他也會讓這六個學生在白鹿書院裡聽課,跟學生們做些交流。
他也給他們講課,佈置作業,教學的任務並沒有落下。
他還會帶著他們去釣魚,甚至是在田野裡寫生畫畫。
洗澡溝已經變了樣,水壩已經蓄起了一湖春水,碧波盪漾。
水庫的大壩,還成了一座溝通兩邊的大路,兩邊坡上各有一條曲折的路通到大壩,溝通兩邊。
兩邊的坡上,梯田也已經都關了水,田都犁過耙過,田坎上的草也被削的乾淨。
“這就是秧田,過些天就能拔秧插秧了。”
張超指著面前的那近百畝的秧田。
一畝秧田裡的秧苗,能插十幾畝甚至是二十畝田。
張超精心浸種育的秧長勢不錯,之前的一場倒春寒,並沒有影響到秧苗。
“我聽說渭南的不少稻秧上次春寒損失很嚴懲重的,你這裡怎麼看上去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