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過是去海外旅行一段時間,所以暫時中斷了學業。但沒能完成第一年學業的學生,往往是來

自鄉村或上過鄉村中學的女生,甚至有可能上的是獨立學校。然而,沒能完成第一年學業的

接受更多教育的價值(2)

學生比完成了第一年學業的學生,入學等級分只稍微低一點點。

不少研究者早就發現,倘若家長教育程度較高、較富裕,孩子在學校的成績一般也比較好。

米勒和文證明這一現象在大學裡也成立。然而,較之於富裕程度,父母的教育程度影響更大

。研究顯示,物質上的便利性—如是否攝入營養食品,舒適的住處,能刺激智力的閱讀材料等

—對兒童學習並無明顯積極效果。相反,母親的技能(按其接受正式教育的程度來衡量),則

是決定孩子成績的一大關鍵因素。

聽到大學頭一年女學生的成績比男學生更好,你或許不會太感驚訝—根據米勒和波切的研究,

女生的平均成績比男生高5%。奇怪的是,其他國家的女生似乎並未出現類似情況。

米勒和波切發現,同一門課程,以第三或第四志願選修的學生,比第一或第二志願選修的學

生,平均成績低。這或許是因為前者動機不足。兩人還發現,大學入學等級分較低、但

來自升學率較高中學的學生,在第一學年的表現往往比預期要好。這是“沉浸效應”的影響,

也即大學的環境帶動了學生。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強化效應”,指的是來自大學錄取考試表

現好的學校的學生,第一學年的成績比考試表現差的學校的學生更好。

除去上述特殊現象,兩項研究都證實,學生的大學入學等級分能準確預測其在大學第一年的

表現。米勒和波切估計,入學等級分每高1%,大學第一年的成績亦對應提高~1%。

但即便這一發現也內有玄機。所有的大學都可以有條件地擇優錄取一小部分大學等級分低於

官方錄取線的學生。米勒和波切發現,這種學生第一年的平均成績,比在錄取線以上的學生

高7%。這或許是因為特別錄取的學生更發奮刻苦,但它同樣暗示,倘若能按照各方因素全面

考察申請人,而不光是看錄取等級分,大學能夠獲得更好的生源。

好了,看罷事實與資料,要不要出大價錢上私立中學、讀完私立中學對孩子有什麼樣的幫助

,就歸各位家長自行判斷了。下一個問題:幹嗎費事讀大學呢?想想那些打著“高等教育成本

分擔計劃”(Higher Education Contribution Scheme;

HECS)旗號的各類費用和債務,上大學真的物有所值麼?過去10多年裡輟學生重返大學的浪

潮,又將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大學畢業生的供應量越來越大,是否會削弱有學位者在勞動力

市場的薪資優勢?

研究結果能讓你稍感寬慰—不過作用有限。雖說HECS確實從“大學教育帶來的私人回報”裡啃走

了一大塊,但上大學的金錢收益仍然相當可觀。根據墨爾本大學經濟學教授傑夫?鮑蘭所做的

一項研究,在2002年(當然,是在2005年HECS上漲25%之前),就讀全日制大學,每名學生每

年的平均成本是 17

000澳元。HECS提前支付的費用約佔5000澳元,學生會會費、書本費、旅行費等再佔2000澳元

左右。所以,學生付出的最大成本,是因為繼續求學而放棄的收入。雖說不少大學生都在兼

職工作,但即便如此,一個人一年放棄的收入,平均也為10 000澳元上下。

但以下神奇的數字讓一切犧牲物有所值(而且也值得我們注意一下)。按鮑蘭博士的估計,

大學畢業生每年的平均收入,比高中生多10

000澳元,而且是稅後收入。總的看來,3年本科文憑,初始成本平均為52

000澳元,但畢業生就業後,一輩子多出來的稅後收入高達433

000澳元,是以就讀大學給一個人一生帶來的淨收益為380

000澳元。(請注意,由於資料的侷限性,這些數字針對的是一般的男性大學畢業生。你應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