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2部分

易而簡單地解決人生的矛盾。

張翠山性格中的致命弱點含蓄而恰當地一再被強調。他忘不了殷素素之時,便自我解脫,“持之以禮,跟他一見又有何妨”。書生的見識,可愛但又可悲,讓人扼腕嘆息不已。

張翠山書生柔弱的心性,率真而缺乏決斷,理念與情感的衝突中不是變通。性格即是命運,張翠山後來的悲劇,原來可追溯至此,他內心主導的觀念太強烈了,所以他處處都有“一是心意難定”的時候。

謝遜其實是張翠山的人生教師,不過學生並不完全及格。謝遜一句“假仁假義”的嘲諷,雖未觸及張翠山的靈魂,但帶來的不可抗拒的機會,使張翠山終於放下了觀念的包袱,情不自禁向殷素素吐露了真實的心意。張翠山暫且拋開了善與惡禮教的外在束縛,鼓足勇氣,聽任生命本能意志的驅駛,開啟了塵封已久的真情,接受了殷素素的愛。

極端場面,極端情景,人性的枷鎖完全開啟,觀念的重負可以棄如敝屣,面具可以卸下,不需要作假,也再用不著作假。冰川荒島中,張翠山終於可以放鬆下來,靜下來,傾聽內心情感的真實聲音,聽任生命率真樸素的本能指引自己暢飲生命醇美的甘泉,找回自己的本質。

武當七俠,各有所長,但張三丰卻獨對張翠山另加青眼,寄予厚望,其原因,俞蓮舟說是因為張翠山悟性最高,可作張三丰的衣缽傳人。此所謂悟性,只是對武學的悟性。

武當七俠中,張翠山對於人生的悟性是頗有不足的。如此看來,張三丰授徒並不成功。這一點,使人想到王重陽,自王重陽之後,全真七子,實不足論,境界太高的大宗師,反而難以恰當地傳道,教出真正的高徒。

悲劇的審美雖然淬礪人性的純淨,但帶來的心靈悸痛又是殘忍而讓人悵然的。

張三丰的百歲壽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