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21部分

與共和國的情況類似,美國也有大量富餘軍事物資,以及大批軍事人員。

這些,為雙方提供了打一場大規模消耗戰的堅實基礎。

27日夜間的空戰,正是這種大量聚集的戰爭力量集中爆發的直接體現。

據一些參加了這場空戰的飛行員回憶,這不是一場有目的的空戰,而是一場為了空戰而空戰的空戰。從一開始,雙方就把力量集中在奪取制空權,而不是主動出擊,彷彿只有透過空戰取得的制空權才是制空權,而透過打擊對方的海上基地、航空艦隊、地面機場獲得的制空權就不是制空權。

極端戰術,帶來的自然是極端後果。

在這場僅僅持續了5個小時的空中戰鬥中,雙方總共損失了3000餘架作戰飛機,佔到了參戰飛機的75%。

因為支援性作戰飛機的損失低的多,所以雙方投入的制空戰鬥機的損失比例都在80%以上。

可以說,這也是人類歷史上最殘酷的一場空戰。

用一些老兵的話來說,能夠活下來,已經算是幸運的了。

當然,這絕對不是一場為了空戰而空戰的空戰。

大規模的恐戰,帶來的最直接影響就是讓雙方的大容量戰術通訊系統與戰場資料交換系統被潮水般的空戰資訊堵塞,從而使交戰雙方都難以照顧到更重要的作戰方向,即海面上的戰鬥。

因為雙方都有非常先進的戰術通訊系統與戰場資料交換系統,而且都針對嚴重的電磁干擾與普遍使用的強制電碰干擾進行了針對性設計,很難透過干擾使其癱疾,所以打擊對方資訊系統的唯一辦法就是用足夠多的戰術資訊來壓垮整個系統,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打一場規模足夠大的空戰。

可以說,這從一個側面反應出了戰術通訊系統的弊端。

在新的戰術指揮體系下,即利用先進的通訊系統,高階將領可以越過數箇中間指揮環節,直接向前線官兵下達作戰命令,而在前線作戰的官兵也能透過先進的通訊系統,將戰場資訊直接反應給後方的決策者。這種“扁平”的指揮體系有好處,也有壞處,而最大的的壞處就是需要足夠大的資料交換能力,才能建立起足夠多的通訊頻道,也才能將所有前線部隊的掌握的資訊反應給更高階別的指揮人員。

從理論上講,只要通訊頻道足夠寬,問題就能得到解決。

問題是,在動輒投入數萬、數十萬官兵的大規模戰爭中,再先進的通訊系統也無法滿足實戰要求。

更重要的是,只有在極端情況下,才會出現所有終端向上反饋資訊的情況,而在絕大部分情況下,只需要將少數終端的資訊反饋給上層決策者。也就是說,即便按照最高標準來搭建通訊系統,通常情況下的利用效率低得讓人無法接受,而搭建高標準的通訊系統需要耗費鉅額資金,在那些掌管預算的國防部官員與軍事委員會的成員眼裡,花費鉅額資金搭建在平時根本用不上的強大通訊系統,簡直就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因為在前幾年的戰爭中,很少出現戰術通訊系統受頻道不夠寬限制,最終影響到作戰行動,甚至導致作戰行動徹底失敗的事情,所以在戰爭期間,這一問題也沒有引起雙方高度重視。事實上,即便到2062年初,共和國與美國的戰術通訊系統都有問題。

按照共和國海軍的標準,戰術通訊系統最多隻能支援10%的前線作戰部隊同時向後方反饋作戰資訊,如果超過這個額度,就只能透過採用分時段技術、跳頻技術等等方式,以降低平均資訊交換能力為代價來增加同時連入的終端數量。理論上講,在將平均資訊交換速度降低到正常情況十分之一的時候,就能讓全部終端向後方傳送資訊。因為分時段技術、跳頻技術等方式會降低通訊系統的資訊交換效率,所以在全部終端與後方交換資料時,資訊交換能力僅為正常情況的5%。

在此情況下,只能保證最基本的通訊聯絡。

相對而言,美國海軍的情況要稍微好一點,卻好不到哪裡去。

設想一下,當戰場上的數千架作戰飛機,還有相當於作戰飛機十倍的後方支援力量都需要聯入戰場資料交換系統,與友軍或者後方交換戰術資訊的時候,雙方的通訊系統肯定會出問題。

壓垮對方的通訊系統,只是為海戰創造有利條件。

顯然,在雙方的空中力量投入都趨於飽和的情況下,海戰對共和國海軍更為有利,因為共和國海軍擁有更多、更強大的主力艦隊。

得益於高達70節的航行速度(美國海軍的“長島”級主力艦採用了輸出功率更大的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