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11部分

0座。也就是說,只需要密切監視這10座基地,留意進出列車,並且對其進行持續跟蹤監視,再加上一點點時間就能確定那30輛運載彈道導彈列車的具體身份。如果在幾十年前,最大的麻煩就是“持續監視與跟蹤”,畢竟那些軍事基地在俄羅斯腹地,持續監視不容易,持續跟蹤更不容易。隨著技術進步,特別是軍事偵察衛星的效能得到大幅度提升之後,這一問題迎刃而解。可以說,以共和國的戰略偵察能力,早在10年前就掌握了俄羅斯鐵路機動戰略導彈的部署情況,確定了30輛列車的具體身份,並且對其進行了不間斷的跟蹤與監視。

真正麻煩的,還是那些公路機動戰略彈道導彈,也就是常說的導彈發射車。

如果俄羅斯的導彈發射車還停留在世紀初的水平,這個問題還不算太大。要知道,世紀初的導彈發射車都有非常明顯的特徵,比如“白楊M”的8軸MAZ…79221三用發射車長20多米,運載導彈時的總質量上百噸,在解析度為0。1米的偵察衛星眼裡,其特徵顯得再明顯不過了。問題是,到21世紀中葉,得益於技術進步,戰略彈道導彈發射車的特徵就不再那麼明顯了。歸根結底,還是戰略彈道導彈自身的質量大大降低,從而使其三用發射車的尺寸與質量都得到了控制。比如SS…48的發射質量就只有14噸,不到SS…27(即“白楊M”)的三分之一,加上發射筒,也只有16。5噸,按照承載係數0。3計算,SS…48導彈發射車的總質量僅為55噸,差不多為“白楊M”的一半。在陸地上,100噸的8軸重型車輛肯定要比僅有55噸的4軸或者6軸車輛顯眼得多。

除了導彈發射車的特種不那麼明顯之外,公路機動部署的範圍也要廣闊得多。

俄羅斯的公路通車裡程超過20萬千米,其中能夠供50噸級重型卡車通行的大約有5萬千米。雖然導彈發射車也需要足夠的後勤保障與支援,比如在需要對導彈彈頭進行檢查的日常維護時,需要完備的輻射遮蔽裝置,不然彈頭髮出的輻射足以暴露其行蹤。又比如導彈火箭發動機需要做定期檢查,必須在無塵環境下進行,也就需要無塵車間。正是如此,並不是所有軍事基地都能支援導彈發射車,必須為其建立專門的軍事基地。但是與鐵路機動部署方式相比,公路機動部署的最大好處就是基地設定更加靈活,而且大多數基地都利用道路交通系統中的隧道,設在地下洞庫內。比如在烏拉爾山就有上百座由隧道連線的、專門為導彈發射車服務的洞庫。這種洞庫不需要太大,也不需要十分完備的設施,有的只能停放一輛導彈發射車,以及必備的物資,平常時期,大部分導彈發射車都集中部署在鄰近的基地,只有執行戰備巡邏任務的導彈發射車會到洞庫內停留,補充燃油等等。遇到緊急情況,所有導彈發射車都將離開基地,完全以洞庫為支撐,避免集中活動。

總的來說,找到240輛導彈發射車,絕對要比找到30輛導彈列車困難得多。

當然,只要是軍事裝置,就不可能無跡可尋。

比如戰略彈道導彈都對儲存環境有比較嚴格的要求,即對溫度、溼度、軸向變形量與系統震動頻率等等都有要求,特別是在導彈向小型化方向發展,越做越精密的情況下,對這些環境變數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拿SS…48來說,要求儲存環境的溫度在15攝氏度到30攝氏度之間、相對溼度不超過70%,而這些要求明顯無法自然形成。如此一來,對儲存導彈的發射筒自然有格外要求,從而讓導彈發射車具有比較突出的外形特徵。更重要的是,導彈發射車必須隨時為控制溫度與溼度的裝置供電,也就會釋放出熱量,如果在冬季的話,會使導彈發射車變得更加醒目。

這些都屬於外在特徵,而擁有這些特徵的不僅僅只有導彈發射車。

確定導彈發射車的主要辦法,與這些外在特徵基本上沒有關係,而是利用了機動部署彈道導彈的天生缺陷,即在發射導彈前,必須進行精確定位。

固定發射井並不存在這個問題,只要提前裝定了目標資料就能在接到命令後立即發射導彈。因為在接警之後要進行機動規避,所以要想對目標進行精確打擊,首先就得確定自身的精確位置。也許有人會問,對於攜帶爆炸當量在20萬噸以上的核彈頭的導彈來說,即便精度差一點,也不會對打擊效果產生多大影響。如果在打擊城市、工業中心、港口、大型軍事基地等等面目標的時候,確實沒有多少影響,問題是,如果需要打擊的是得到加固的點狀目標,比如部署了導彈發射車、而且有多個出口的地下洞庫的時候,就對打擊精度有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