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1985年始,一概謝絕這一差使,套一句老話:“知我罪我”,只有聽之而已……
要不要這樣寫,臺靜農猶豫了好久,主要是怕得罪人。後來他橫下一條心寫了再說。不僅如此,在對索字者要不要收潤筆費上,他也有過考慮,後來還是收了一些。這也是從生計出發考慮,何況這本是勞動所得,也就心安理足了。但如果由此像李敖那樣認為他“老而貪鄙”,那就大錯特錯了。對那些預先奉致的潤筆費而無法按時交貨時,他會將潤資全部退還。還有,他母親在臺大去世時,親友奠儀只收外函,現金如數交出,由此可見他待人處世的原則。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臺靜農(6)
“寄跡江湖”,心存魏闕
臺靜農在《中國古典小說論叢》的序言中說,“我們的小說作者”,在“社會的譴責,甚至法令的禁止”下,“隱姓埋名,寄跡江湖”,“拼卻一生精力,留下數卷書來”的悲壯,以為是“塊壘在胸,吐出為快,才有如此的熱情”。18這裡講的“小說作者”,是指古代小說家。一旦臺靜農將其加上“我們”一詞,便使人感到這段話有夫子自道的意思蘊含在其中。臺靜農正是在社會的*和法令的禁止下�